應用卷·微子篇第十八·往者不可咎,來者猶可追
孔子師徒在楚國遊曆時,時常遇到狂放不羈的隱者,他們了解孔子的學說主張,對其持不合作態度,多有批評性意見。《論語·微子篇》第五章記楚國狂人接輿“歌而過孔子”就是一例: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本章大意是:一個叫接輿的楚國狂人,他唱著歌走到孔子所坐車的旁邊,說鳳凰啊,鳳凰!你的德行為什麼這麼衰微呢? 過去的已經不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去改。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當政者太危險了!孔子下車,想和他交談。可是這個人很快地跑掉了,沒有跟他說上話。
這個故事記下了楚人接輿對孔子的批評。接輿是一位當世隱者。錢穆認為,之所以稱接輿,是因他接孔子之車而歌,故以接輿名之。他對世道不滿,又感到無力去改變它,於是,選擇了放棄,采取避世隱居的態度。他譏笑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勸孔子不如也學他放棄努力,追隨他們隱居。“鳳兮!鳳兮!何德之衰?” 錢穆在《論語新解》中指出,古俗相傳,世有道則鳳鳥見,無道則隱。接輿以鳳比喻孔子,認為在世無道時不能隱去,是德性衰敗的表現。
孔子雖不讚成隱者避世的態度,但對隱者堅守自己的誌向,不與社會不良風氣同流合汙的態度是抱著尊重的態度。接輿勸孔子避世歸隱,孔子不從。其濟世之心,不為楚狂所諒。孔子認為改變社會現狀是上天賦予自己的使命,盡管世道不好,也不能脫離社會隱居,積極救世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是接輿勸說孔子的話。這句話廣為人知。取其義是說:過去的就已經過去了,也沒法挽回了,未來如何還來得及去追求。
毛澤東引用《論語》中的這句話,是在解放之初與李達的一次談話中。1949年12月,由劉少奇介紹,毛澤東、李維漢以及張慶孚等人做曆史證明人,黨中央批準李達為中共正式黨員。在李達誠懇申請重新入黨時,毛澤東向他指出:
“早年離開了黨,這在政治上摔了一跤,是個很大的損失,往者不可咎,來者猶可追。”毛澤東表示:同意李達重新入黨,不要候補期,並願意作為他的曆史證明人。(黃麗鏞編著:《毛澤東讀古書實錄》,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5—196頁)
李達,湖南零陵人。曾留學日本,並最早接觸了馬列主義。李達與毛澤東相識於1921年在上海召開的中共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李達為上海代表,毛澤東為湖南代表,經大家一起討論,推選陳獨秀為黨的總書記,李達當選為宣傳主任,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1922年5月,李達應毛澤東邀請到長沙一起籌備創辦湖南自修大學。同年11月應毛澤東邀請李達自上海來到長沙,出任湖南自修大學校長,並主編自修大學機關刊物《新時代》。當時,毛澤東一家與李達一家同住清水塘,兩人朝夕相處,共同研討馬列主義和中國革命的問題,也常討論如何辦好自修大學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