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末年,學者劉向在《列女傳》裏記有孟子在幼小時,孟母為了給兒子找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曾三次搬遷。
孟子幼年時,他的家住在比較偏僻的城外鄉下,“其舍近墓”,離墳地不遠,出殯、送葬的人經常從他家門前經過。小小的孟軻常常可以看到落葬的儀式。孟子小時模仿能力強,和左鄰右舍的孩子嬉遊時,常做“為墓間之事”。(《列女傳·母儀》篇)孟母看過很擔心,這樣長此以往,對孟子的健康成長不利,於是,遷居到城裏的集市附近。
但是,集市商人迎來送往,叫賣聲不絕於耳。孟軻又模仿商人,“為賈人衒賣之事”。孟母見此情景,覺得身居鬧市也不利於孩子成長。於是決定再次搬家。經過一番選擇,最後遷到城東的學宮之旁。
學宮內傳來琅琅的讀書聲,深深地吸引了小小的孟軻,時常跑到學宮門前張望。有時看到老師帶領學生演習周禮,也讓他十分羨慕。孟母說:這才是我兒應該居住的地方。
耳濡目染,幼年的孟軻漸漸對禮產生了興趣。孟軻長大些後,便進入這所學宮讀書,開始學習《詩》、《書》、《禮》、射、禦諸門功課。這就是有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西漢初學者韓嬰的《韓詩外傳》中記載孟母“斷織”“買東家豚肉”及“不敢去婦”的故事。其中“斷杼教子”的故事說:孟子小時候不知努力學習,時常中斷自己的學業。孟母為了教育他,有一次,竟一刀將自己織布機上的織線剪斷了。孟子見此情景,驚呆了,忙問:為什麼要斷布?孟母教育他說:讓你念書,獲得知識,是為了使你成才,現在你光知貪玩而不思上進,就像我割斷布機上的布一樣,隻能成為廢物。這番話,對孟子觸動很大。從此,孟子便埋頭於詩書之中,一心發憤苦讀。
嚴格的家庭教育,使孟子自幼便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
1920年4月11日,毛澤東離開北京前往上海。途經山東境內,曾中途下車,到曲阜拜謁了孔子的故裏和墳塋,還看了孟子的出生地。雖然,這時他已經進一步接觸了馬克思主義,很想走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但是,這不影響他到山東去遊覽兩位文化偉人生活的地方。他後來同美國記者斯諾談到這次孔子、孟子故鄉行,他說:
在前往南京的途中,我在曲阜停了一下,去看孔子的墓,我看到了孔子的弟子濯足的那條小溪和孔子幼年所住的小鎮。在有曆史意義的孔廟附近的一棵有名的樹,相信是孔子栽種的,我也看到了。我還在孔子的一個著名弟子顏回住過的河邊停留了一下,並且看到了孟子的出生地。(逄先知主編:《毛澤東年譜》上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7頁)
從毛澤東與斯諾的談話中,可以看出他不是一般的參觀旅遊,而是帶著傾慕之心,憑吊古代聖人孔子和孟子。他瞻仰鄒縣“孟子的出生地”,總是想了解孟子的生平事跡和他的著作學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