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史之五
滕文公請孟子講學
孟子30歲左右時,學業有成,便效法孔子,在鄒邑開始授業講學,達十多年之久。據《孟子》一書記載,他授業弟子有名可查的如公孫醜,萬章,公都子,樂正子等十三人。弟子雖沒有孔子那麼多,但先後也有幾百人。
孟子先後到過齊國、宋國、薛國、鄒國、魯國,然後到滕國。
孟子到滕國辦學問政的史事,毛澤東很關注。於是有這樣一場妙趣橫生的對話:
1958年8月,毛澤東乘坐專列到達山東兗州車站,在這裏,他接見了濟寧地區有關領導人。被接見的五位同誌中,王吉德引起毛澤東的格外注目。原來,王吉德在田間同群眾一塊兒勞動,剛被省裏的吉普車接來不久。毛澤東見他褲腿挽著,腿上還有泥點點,慈祥地說:“不用問,你是個農民出身。”
毛澤東問:“你是哪裏人?”
王吉德回答:“微山縣南莊人。”
毛澤東又問:“微山湖的鯉魚是四個鼻孔,你知道不知道?”
王答:“不知道。”
毛澤東笑了,讚譽:“你這個人很實在,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毛澤東遞給他一支煙問:“你擔任什麼職務?
“我是滕縣縣委第一書記。”
毛澤東幽默地笑著說:“噢!那你就是滕小國的國王了!”大家被毛澤東的話語逗笑了。
接著毛澤東又問:“滕小國在哪個地方?”
“在滕縣縣城西十幾裏的滕城村。”王吉德回答。
毛澤東又問:“孟子在滕小國的古跡還有沒有?”
“還有,滕城有文公台,縣城內有鐵牌坊。”
毛澤東說:“鐵牌坊與孟子無關係。滕文公請孟子來講學,孟子館於上宮嘛!上宮還有沒有?”
“我不知道,沒有注意過。”……
接著,毛澤東又說:“當地方官,就應該了解地方的曆史嘛!”(山東省檔案編:《毛澤東與山東》,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84—85頁)
公元前322年,孟子到了滕國(今山東滕縣西南),被待為上賓。住在“上宮”,即上等館舍。滕文公對孟子的到來,非常敬重。他不僅在生活上給孟子以優厚的禮遇,還親聆教誨,專門向孟子請教三次。
第一次,滕文公問治國大事。孟子告訴他:“民事不可緩也。”認為當務之急是關心老百姓的事情,使他們安居樂業。為此,首先要使民有恒心,必須製民恒產。即給人民一定量的土地,男耕女織,建立一種“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孟子·滕文公上》)的社會關係。滕文公聽了,十分讚賞。
第二次,滕文公問孟子:滕是一個小國,處在齊國和楚國的中間,是服侍齊國呢? 還是服侍楚國呢? 孟子回答說:這個問題不是我的能力所能解決的。如果一定要我談談,那就隻有一個主意:“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孟子·梁惠王下》)深挖護城河,加固城牆,和老百姓共同守城,老百姓寧肯犧牲也不離開,那就有辦法了。
第三次,滕文公派滕國大臣畢戰去向孟子請教井田製問題。孟子說:你的君主準備實行仁政,選擇你來問我,你一定要好好幹!接著又指出,施行仁政,應當從劃分整理田界開始。孟子一方麵主張“製民之產”,即分給農民耕田,發展土地私有製;另一方麵他又保留了“井田製”,以私田來養公田。
孟子在滕待有兩年左右的光景,雖然受到滕文公的敬重,然而,滕國方圓不足五十裏,又處於齊楚兩個大國之間,處處受其威脅,盡管滕文公有心施仁政,但現實問題又不能不擔心國家的安全,所以孟子的主張仍然難以實現。這裏不難看出,孟子的仁政理想與現實相脫節。孟子的儒學雖善,卻不合時宜。
此時,時梁(魏)惠王“卑禮厚幣以招賢者”。(《史記·魏世家》)孟子聽說後,公元前320年,由滕國去了梁(魏)國。
毛澤東所說“滕文公請孟子講學”,即指公元前322—前320年,孟子遊說滕國,客居上宮時,滕文公曾三次請教孟子的事情。毛澤東對孟子到滕國的史實了解很細,他問“滕小國在哪個地方”,他又問“滕文公請孟軻講學的遺跡上宮還有沒有”,他要求地方官“就應該了解地方的曆史”,可見在這方麵他是帶了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