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孟子63(1 / 2)

引用卷八 離婁下·有所不為,而後有所為 (一)

消極的步驟達到了積極的目的

1938年11月5日,毛澤東在黨的第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做了會議結論的報告。其中一部分整理為《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問題》一文,收入《毛澤東選集》。毛澤東的結論第一點是“幫助和讓步應該是積極的,不應該是消極的”。他上來就說:

為了長期合作,統一戰線中的各黨派實行互助互讓是必需的,但應該是積極的,不是消極的。我們必須鞏固和擴大我黨我軍,同時也應讚助友黨友軍的鞏固和擴大;人民要求政府滿足自己的政治經濟要求,同時給政府以一切可能的利於抗日的援助;工人要求廠主改良待遇,同時積極作工以利抗日;地主應該減租減息,同時農民應該交租交息,團結對外。這些都是互助的原則和方針,是積極的方針,不是消極的片麵的方針。互讓也是如此。彼此不挖牆腳,彼此不在對方黨政軍內組織秘密支部;在我們方麵,就是不在國民黨及其政府軍隊內組織秘密支部,使國民黨安心,利於抗日。“有所不為而後可以有為”,正是這種情形。沒有紅軍的改編,紅色區域的改製,暴動政策的取消,就不能實現全國的抗日戰爭。讓了前者就得了後者,消極的步驟達到了積極的目的,正是列寧主義。把讓步看作純消極的東西,不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所許可的。純消極的讓步是有過的,那就是第二國際的勞資合作論,把一個階級一個革命都讓掉了。中國前有陳獨秀,後有張國燾,都是投降主義者;我們應該大大地反對投降主義。我們的讓步、退守、防禦或停頓,不論是向同盟者或向敵人,都是當作整個革命政策的一部分看的,是聯係於總的革命路線而當作不可缺少的一環看的,是當作曲線運動的一個片斷看的。一句話,是積極的。(《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537—538頁)

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為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又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再次明確表示隻要國民黨軍隊停止進攻蘇區,實行對日作戰,紅軍願立刻與之攜手,共同救國。1936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公開發表《中國共產黨致中國國民黨書》,信中再次呼籲停止內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陝北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提出了爭取抗戰勝利的全麵抗戰路線。1937年8月中旬,蔣介石被迫同意將在陝北的中央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了共產黨的合法地位。10月間,又將在南方十三個地區的紅軍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至此,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