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在《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問題》的報告中引用了孟子這句富有哲理的話,闡明了為了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我們在紅軍的改編,紅色區域的改製,暴動政策的取消方麵作了讓步,這是“不為”;但以此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這便是“有為”。這種“有為”是以“不為”作為代價才實現的,這是切合抗日戰爭的需要的,也是符合馬列主義的。毛澤東由孟子的“不為”與“有為”二者的關係,推導出另外兩種富有辯證思想的關係,那就是“讓了前者”與“得了後者”、“消極的步驟”與“積極的目的”的關係。這與列寧說的“後退”是為了“更好的一躍”,可謂不謀而合。在這幾組矛盾關係中,“讓了前者”“消極的步驟”和“後退”,也就是“有所不為”,而“得了後者”“積極的目的”和“更好的一躍”,也就是“有所為”。毛澤東借鑒孟子的哲理,說清了抗日統一戰線中妥協讓步的策略性、積極性和目的性。
當然,這種“不為”的根本目的還在於“有為”。讓步並不等於放棄統一戰線中共產黨的獨立自主。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問題,是當時毛澤東與王明(陳紹禹)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上意見分歧的突出問題之一。這在本質上就是統一戰線中無產階級領導權的問題。關於這種意見分歧,毛澤東在1947年12月的報告《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中曾做了以下簡單的總結:
“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反對了和這種投降主義思想(按:指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陳獨秀的投降主義思想)相類似的思想,即是對於國民黨的反人民政策讓步,信任國民黨超過信任人民群眾,不敢放手發動群眾鬥爭,不敢在日本占領地區擴大解放區和擴大人民的軍隊,將抗日戰爭的領導權送給國民黨。我黨對於這樣一種軟弱無能的腐朽的違背馬克思列寧主義原則的思想,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堅決地執行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政治路線,堅決地擴大了解放區和人民解放軍。這樣,就不但保證了我黨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時期能夠戰勝日本帝國主義,而且保證了我黨在日本投降以後蔣介石舉行反革命戰爭時期,能夠順利地不受損失地轉變到用人民革命戰爭反對蔣介石反革命戰爭的軌道上,並在短時期內取得了偉大的勝利。這些曆史教訓,全黨同誌都要牢記。”
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也是毛澤東主張“有為”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