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卷八 離婁下·有所不為,而後有所為 (二)
講透“有所不為而後才有所為”的道理
1958年8月16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各省、市、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和中央各部委負責人參加了會議。
8月19日上午,開始討論計劃問題,毛澤東召集各大協作區主任開會,作了講話。在講到鋼鐵生產時他說:
合作社不搞鋼鐵可以搞別的,鋼鐵誰搞誰不搞,要服從決定。要下緊急命令,把鐵交出來,不許分散。大、中鋼廠的計劃必須完成,爭取超過。在一定時期,隻能搞幾件事情,唱《逍遙津》就不能同時唱別的戲。要講透“有所不為,而後才有所為”的道理。鋼鐵銅鋁及其他有色金屬,今明兩年要拚命幹。不拚命不行。鋼要保證完成,鐵少一點可以,也要爭取完成。(李銳:《大躍進親曆記》,下卷,南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98頁)
1957年11月中旬,《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批評經濟工作中的“右傾保守”現象,提出“我們有條件也有必要在生產戰線上來一個大的躍進”。“大躍進”運動從此開始。同月,毛澤東在莫斯科提出要在十五年內鋼產量趕超英國。後來熱情不斷高漲,對完成這個目標的時間不斷縮短。又提出7年趕上英國,8到10年趕上美國;爭取15年左右時間在主要工業品產量方麵,超過英國。在“以鋼為綱,全麵躍進”的口號下,鋼鐵生產指標越提越高。在這次北戴河會議上,通過了《全黨全民為生產1070萬噸鋼而奮鬥》的決議,正式決定並公開宣布1958年鋼產量為1070萬噸,比1957年翻一番,號召全黨全民為此奮鬥,開展空前規模的全民大煉鋼鐵運動。
北戴河會議前夕,毛澤東視察天津時說“一個糧食,一個鋼鐵。有了這兩件東西就什麼事情都好辦了”。為了確保完成生產1070萬噸鋼產量這一目標,毛澤東在北戴河會議中還指出:你們回去以後,什麼事情也不搞,專門搞幾個月工業,不能丟就不能專,沒有專就沒有重點,糧食問題基本上解決,高產衛星不要過分重視。帝國主義壓迫我們,我們一定要在三年、五年、七年之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大工業國。為了這個目的,必須集中力量把大工業搞起來,抓主要的東西,對次要的東西,力量不足就整掉一些。毛澤東對“有所不為,而後才有所為”做了進一步的說明和解釋。
1958年,毛澤東“大躍進”想法提出後,周恩來等反冒進的正確思想受到壓製。全國數億人民立即被動員起來,投入到大煉鋼鐵、超英趕美的狂熱中。隨後全國各行各業都出現了“浮誇風”,以及一些荒誕不經的口號。
各部門、各地方都把鋼鐵生產和建設放在首位,各級黨委第一書記掛帥,大搞群眾運動,大搞土法煉鋼;對原有企業的生產能力不斷追加投資,致使基本建設規模迅速膨脹,戰線越拉越長。經過突擊蠻幹,1958年底黨中央宣布,提前12天完成鋼產量翻番任務,鋼產量為1108萬噸,生鐵產量為1369萬噸。實際上合格的鋼隻有800萬噸,所煉300多萬噸土鋼、416萬噸土鐵根本不能用。
大煉鋼鐵是當時積極向上的中國豪情使然,也是落後中國的發展焦慮。由於當時大量采用土法煉鋼,致使煉出的鋼鐵根本不合格,必須回到大高爐裏麵重新煉。尤其老百姓把家裏一些好端端的鐵具,送去煉成了廢鐵,給自己造成很大的損失。與此同時,在鍋碗瓢盆投入洪爐之時,成熟的莊稼爛在地裏無人收割,農業生產受挫,糧食產量無法保證。層層壓力之下,於是層層虛報。今天我們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而不是一味地去否定或者肯定,應當說趕英超美,其實是違背了經濟規律與中國的實際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