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卷八 離婁下·博學而詳說之
“博學而詳說”一語,見於《孟子·離婁下》第十五章:
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
孟子說:“廣泛地學習,詳盡地解說,為的是在融會貫通之後,回到最簡明扼要的地步。”
這講的是一種學習方法,是講博與約的關係。由博反約是孟子論學一個重要觀點。是講獲取知識在於廣,在於博取,廣泛地學習各種知識,而且要詳細地說明它,剖析它。用的時候在於精,善於融會貫通各方麵的知識,深入淺出地闡述問題的中心大意,把學得的這些知識概括為少而扼要的思想,靈活掌握運用。
這是“博”與“約”的對立統一,由“博”轉化為“約”,要經過博學和融會貫通的條件,然後才能實現。
這裏表明:學習的過程是從博(多)到約(少)、從雜到精的演變,實際是由演繹到歸納、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上升過程。這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
1915年9月6日,在湖南一師讀書的毛澤東寫信給同學蕭子升,談論治學之道。他在信中寫道:
仆讀《中庸》,曰博學之。朱子補《大學》,曰: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至乎其極。表裏精粗無不到,全體大用無不明矣。其上孔子之言,謂博學於文,孟子曰博學而詳說。竊以為是天經地義,學者之所宜遵循。(《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7頁)。
毛澤東在信中提到蕭子升(1894—1976年),又名旭東,湖南湘鄉人。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第三班學生。新民學會發起人之一。1915年一師畢業後,先後在長沙修業、楚怡學校任教。1919年赴法勤工儉學,1924年回國。曾任國民黨北平市黨務指導委員。1927年國共分裂後,曾任國民黨政府農礦部政務次長等職。大陸解放後,隨國民黨政府去台灣,後來又到法國、瑞士。1952年去南美烏拉圭,從事教育事業。長期旅居國外。1976年在巴拉圭去世。
楊昌濟老師有三位得意弟子:蕭子升、蔡和森與毛澤東。學生時代,他們品學兼優、誌趣相投,人稱“湘江三友”。毛澤東、蔡和森兩位後來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都成了中國共產黨與中國革命的領導人,而青年時代的激進分子蕭子升則堅持信仰無政府主義,新中國成立後長期旅居國外從事文字教育事業。
毛澤東與蕭子升的相識是在湘鄉縣東山學校。他們在這裏同窗共讀隻半年時間,但誌趣相投,感情深厚。1911年兩人先後又到了長沙,蕭子升考入了省立第一師範,毛澤東先是進入湘鄉駐省中學,1914年也到省立第一師範就讀。蕭子升1915年秋畢業,毛澤東1918年畢業,與蕭子升在一師同學近兩年,他們結成了最親密的朋友,並於1918年共同創立了新民學會。
青年毛澤東在寫給同學蕭子升的信中,談論治學之道時,他提到《中庸》論“博學之”,意謂為學首先要廣泛的獵取,培養一種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到了朱子補《大學》對“博學”的論述。談到了孔子的“博學於文”,即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又談到孟子的“博學而詳說”。這種由“博學”到“博學於文”,又到“博學反約”的傳統的學習方法,這種一脈相承的儒學思想,在青少年時代的毛澤東看來,是每一個學者所宜遵循的為學之道,遵循這種方法是天經地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