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孟子67(1 / 2)

引用卷八 離婁下·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戰國策》中有一篇《觸讋說趙太後》的文章,內中講的故事是:

戰國時期,秦國出兵攻打趙國。當時,趙國國君孝成王年幼,由其母趙太後代為主政。秦強趙弱,趙太後隻得向齊國求援。齊國要求以趙太後最疼愛的小兒子長安君為人質,方可出兵救趙。太後不忍,又聽不進大臣們的勸說。時值國家危難之際,左師觸讋入殿諫言。他先從自己的愛子說起,又說到太後把女兒遠嫁到燕國為後,都是為子女的長遠利益著想,以此為鋪墊,又以“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曉以利害,並分析了眾諸侯國沒有一個能傳位三代的原因,最後反問太後“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大意是說太後如若深愛長安君,就不應隻封給他肥沃的領地,贈送他值錢的金玉,而不讓他為國立功,否則太後一死,長安君的地位就無法保證。一番鞭辟入裏的分析,使趙太後明白這個道理後,同意了送長安君去齊國為人質。齊國遂履行出兵承諾,趙國轉危為安。

《觸讋說趙太後》這篇文章的主旨與孟子的名言“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有思想共鳴。

1967年4月15日,“中共中央文化革命小組”副組長、“全軍文化革命小組”顧問江青,將其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記錄整理稿送毛澤東審改。她在送審報告上寫道:“這是我在軍委擴大會議上的一次講話,林彪同誌說是要發。我改了幾次,缺引證,不夠典,因為沒有發言稿。我希望得到你的批改。”

對於這次送審稿,毛澤東做了一些修改。對江青講的戰國史上“觸讋說趙太後”的故事做了一些內容上的補充,寫下批語:

這篇文章,反映了封建製代替奴隸製的初期,地主階級內部財產和權力的再分配。這種再分配是不斷地進行的,所謂“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就是這個意思。我們不是代表剝削階級,而是代表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但如果我們不注意嚴格要求我們的子女,他們也會變質,可能搞資產階級複辟,無產階級的財產和權力就會被資產階級奪回去。(《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2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310 —311頁)

毛澤東批語中提到的“這篇文章”,即指《觸讋說趙太後》一文。他引用的“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一語,出自《孟子·離婁下》第二十二章:

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本章是孟子談自己的學術淵源問題。孟子當時被稱為儒學大師,對儒家學說的傳承和發展有重大貢獻,長期以來被人們尊為“亞聖”。《史記·孔子世家》說他“受業於子思之門人”。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孟子從學於子思的門人,即是子思的再傳弟子。這樣算起來從孔子始到孟子,已經是第五代了,就是說他是孔子的第五代再傳弟子。相隔五代,孔子的思想對他到底有多大影響呢?看來就很難說了。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這裏的“澤”,本意是“流風餘韻”的意思,“斬”,是“斷絕”的意思。《孟子·離婁下》二十二章大意是:君子的流風餘韻,五代以後便斷絕了;小人的流風餘韻,五代以後也斷絕了。接下來孟子說得比較明確:由於時代的懸隔,我沒有能夠成為孔子的門徒,我是私下向別人學習來的。至於向什麼人學習,他沒有明言。孟子在這裏諱言其師名號,說明其師並非是什麼值得誇耀的名人,或其中有什麼別的原因,也未可知。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這句話,在今天的意思已經發生了變化。今天,“澤”多指“權力、地位,財富”等,“五世”也是虛指,表示一個大概的時間段。“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已經演化成與俗語“富不過三代”類似的意思。

毛澤東推薦讀《觸讋說趙太後》這篇文章,其教育意義是深遠的。這篇文章,在分析眾諸侯沒有一個子孫三世保持住王位的原因時說:“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俸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尚能認識到:對自己的子女不能讓他們“位尊而無功,俸厚而無勞”,隻有為國立功,才能使自己的地位子孫相繼。

毛澤東看到這一問題,在批語中提到了“嚴格要求我們的子女”。毛澤東自己說到做到。他的衛士長李銀橋說:毛澤東對子女真疼愛,要求也真嚴格。為了將長子毛岸英培養成獨立自主的勞動者,毛澤東很早就把他送到蘇聯去求學。1946年,毛岸英回國以後又動員他到農村去上“社會大學”,實地了解中國國情。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毛澤東又親手將他送到戰火連天的朝鮮前線。當得知兒子為國捐軀的不幸消息,他強忍著老年喪子的悲痛,發自內心地說:“誰叫他是毛澤東的兒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