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孟子68(1 / 1)

引用卷九 萬章上·國脈民命,岌岌可危

“岌岌可危”一語,出於《孟子·萬章上》第四章:

鹹丘蒙問曰:“語雲: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麵而立,堯帥諸侯北麵而朝之,瞽瞍亦北麵而朝之。舜見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於斯時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識此語誠然乎哉?”

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堯老而舜攝也。”

孟子的弟子鹹丘蒙問道:“常言說:‘品德高尚的人,君主不能把他當臣下對待,父親也不能把他當兒子對待。’舜南麵而立,做了天子,帝堯率領諸侯北麵朝拜他,他的父親瞽瞍也北麵朝拜他。舜見了瞽瞍,表情顯得局促不安。孔子說:‘當時那個時候,天下岌岌可危呀!’不知這話是真的如此嗎?”

孟子回答說:“不是。這不是君子的話,是齊東野人胡編亂造的。當時帝堯年老,舜代理做天子。”

“天下殆哉,岌岌乎。”意思是天下就要滅亡了,眼看就要像陡峭的山一樣倒下來。

“岌岌可危”由“天下殆哉,岌岌乎”演化而來,形容形勢、處境非常危險。

1940年2月1日,毛澤東為“延安民眾討汪大會”起草通電,其中說:

當此國難深重之秋,若猶不思變計,則日、汪肆擾於外,奸徒破壞於內,國脈民命,岌岌可危矣。(《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722—723頁)

毛澤東起草的通電以延安民眾名義發表。這篇通電在列入《毛澤東選集》的時候,題目改為“向國民黨的十點要求”。

大漢奸汪精衛(1883—1944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主張對內“全力反共”,對外“中日提攜”,成為國民黨內親日派首領。1937年全麵抗戰爆發後,任國民黨副總裁、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國民參政會議長。1938年12月18日,潛離重慶去越南河內。29日發表“豔電”,公開投降日本帝國主義。1939年5月赴日本“訪問”,與日本首相平沼等策劃建立偽政權。同年12月30日在上海與日本政府代表簽訂賣國密約《日支新關係調整要綱》及其附件。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偽“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自任代理主席兼行政院長,進行反共反人民、背叛祖國的活動。曾與日本簽訂賣國的《日汪基本關係條約》《日滿華共同宣言》。1944年11月10日在日本名古屋病死。

毛澤東在通電開頭說:延安討汪擁蔣大會,義憤激昂,一致決議,討伐汪精衛賣國投降,擁護蔣委員長抗戰到底。為挽救時局危機爭取抗戰勝利起見,謹陳救國大計十端,願我國民政府,各黨各派,抗戰將士,全國同胞采納而實行之。

毛澤東在通電中還說,汪逆收集黨徒,通敵叛國,訂立賣國密約,為虎作倀,固國人皆曰可殺。並在通電中引用“岌岌可危”一語,說明在全麵抗戰的艱難時期,即國難深重之時,如果還不改變“訓政”局麵,拋棄一黨專製,在日汪肆擾,奸徒破壞的情況下,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將麵臨非常危險的局麵。

毛澤東意在喚起全國人民討伐汪精衛黨徒賣國求榮的行為。汪黨不絕,汪禍長留,外引敵人,內施破壞,其為害不堪設想。賣國投降者,必將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必將走投無路。隻有團結抗戰,挽救時局之危機,中華民族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