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孟子70(1 / 1)

引用卷十 萬章下·國際資產階級的附庸

戰國時代,有一次,衛國大夫北宮錡向孟子請教周王朝規定官爵和俸祿的等級製度問題。孟子回答了一大篇,《孟子·萬章下》第二章記下了這次談話的全部內容。其中孟子說:

天子之製,地方千裏。公侯皆方百裏,伯七十裏,子男五十裏,凡四等。不能五十裏,不達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

“附庸”一詞就出在這裏。

孟子回答北宮錡說:“周天子直接管理的土地縱橫各一千裏,公與侯都是方圓各一百裏,伯是縱橫各七十裏,子、男則縱橫各五十裏,共分四個等級。土地不足五十裏的小國,不能直接隸屬於天子,而是附屬於諸侯,稱之為附庸。”

“附庸”,原意是指附屬於諸侯國的小國,後泛指依附於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

1925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使用過“附庸”一詞:

在經濟落後的半殖民地中國,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完全是國際資產階級的附庸,其生存和發展,是附屬於帝國主義的。這些階級代表中國最落後的和最反動的生產關係,阻礙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他們和中國革命的目的完全不相容。特別是大地主階級和大買辦階級,他們始終站在帝國主義一邊,是極端的反革命派。(《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3—4頁)

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這篇文章中,開篇先指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並說中國過去一切革命鬥爭,之所以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我們今天的革命要有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團結我們的真正的朋友,以攻擊我們的真正的敵人。

既然分清敵友是革命的首要問題。那麼,如何去分清敵和友呢?毛澤東指出,要分辨真正的敵友,不可不將中國社會各階級的經濟地位及其對於革命的態度,做一個大概的分析。因為在階級社會裏,經濟地位決定政治態度,不同階級處於不同的經濟地位,就有不同的經濟利益,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他們對革命就有不同的政治態度。隻有這樣,用經濟地位來考察各階級的政治態度,才不會被暫時的表象所迷惑。

在分析中國社會各階級的經濟地位及其對於革命的態度時,毛澤東引用“附庸”一詞,來說明中國的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必須依賴國際資產階級才能過活,他們始終站在帝國主義一邊,是極端的反革命,是中國革命的敵人。前者是用封建製度剝削和壓迫農民的階級,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社會基礎;後者是直接為帝國主義國家的資本家服務並為他們所豢養的階級。他們代表中國最落後、最反動的生產關係,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他們和中國革命的目的完全不同,是中國革命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