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卷十一 告子上·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這句話,出自《孟子·告子上》第六章: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
本章是孟子的性善論。這裏孟子回答公都子提出的人性善惡的問題。既然說人性是善的,那麼,怎麼會產生出惡來呢?對此,孟子認為:從人的天賦資質來看,是可以使它善良的,這就是所說的人性善。至於有些人不善,甚至做了壞事,不能歸罪於他的天賦資質,而在於後天的習染。人類的善良資質,孟子指的是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是非心,這些人人都有。這些資質在社會生活中體現出來,便是仁、義、禮、智,成為一種社會風範。這些共同的人性,不是外人給予的,而是人本身就具有的,隻是沒自覺認識它罷了。因此說,一經探求就會得到它,一旦放棄便會失掉它。人與人之間善惡不同,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無數倍的,是由於沒有充分發揮其固有的天賦資質的緣故。
孟子的性善論,肯定了人的共同性的一麵,但他沒有也不可能認識到它的差異性的一麵,特別是階級社會裏人性的差異性。所以,馬克思主義既承認有共同人性,也承認有差異性,在階級社會裏,隻有具體的人性,沒有抽象的人性,隻有帶著階級性的人性,而不是相反。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人性觀。
孟子講人的善良資質,具體指“人皆有之”的“四種心”,而“羞惡之心”首當其衝。20世紀50年代初,毛澤東在批評民主人士梁漱溟時,就引用過孟子這句話。
1953年9月16日至1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的主要議題是批判民主人士梁漱溟的錯誤思想。在京全國政協委員列席了會議,梁漱溟作為政協委員也列席了這次會議。
毛澤東在會議上做主題講話,指名道姓批評梁漱溟的“錯誤思想”。其中說道: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人不害羞,事情就難辦了。說梁先生對於農民問題的見解比共產黨還高明,有誰相信呢? 班門弄斧。比如說,“毛澤東比梅蘭芳先生還會做戲,比誌願軍還會挖坑道,或者說比空軍英雄趙寶桐還會駕飛機”,這豈不是不識羞恥到了極點嗎?所以梁先生提出的問題,是一個正經的問題,又是一個不正經的問題,很有些滑稽意味。他說他比共產黨更能代表農民,難道還不滑稽嗎?(1953年9月16日—18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的主題講話)
梁漱溟是大學教授、“農民問題專家”,在當時提出了一種錯誤論調,要求我們新中國的人民政府成為“無色透明政府”,宣揚政府不能帶有黨派色彩,應當成為超階級的“無色透明體”。這實質上要共產黨放棄對國家的領導,為資產階級爭奪領導權,這顯然是錯誤的,應該批評、幫助,但在批評方式上是欠妥當的。
毛澤東在批評梁漱溟的講話中,引用了孟子“羞惡之心,人皆有之”這句話,批駁梁漱溟說他比共產黨更能代表農民。共產黨是搞農民運動的,梁漱溟說這話不僅滑稽,而是不知羞恥。這客觀上肯定了孟子把“羞惡之心”作為性善之目的思想,並將其作為衡量是非的準繩。但是,毛澤東是在激憤情況下講這番話的,由孟子之語引發出來的話,如“人不害羞,事情就難辦了”“豈不是不識羞恥到了極點嗎”“很有些滑稽意味”,等等。未免語言過激,口氣過急,情緒失控,使批評滑向了貶損,使孟子的話失去了應有的力量。當然,毛澤東如此引用孟子的話,情況並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