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孟子83(1 / 1)

引用卷十二 告子下·先生之誌則大矣

“先生之誌則大矣”一語,源自《孟子·告子下》第四章:

宋牼將之楚,孟子遇於石丘,曰:“先生將何之?”

曰:“吾聞秦楚構兵,我將見楚王說而罷之。楚王不悅,我將見秦王說而罷之。二王我將有所遇焉。”

曰:“軻也請無問其詳,願聞其指。說之將何如?”

曰:“我將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誌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利也。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仁義,而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仁義也。為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宋牼即宋鈃,宋國人,戰國時期著名學者。

宋牼聽說秦楚兩國要交兵,想要去謁見楚王和秦王,勸說罷兵。孟子在宋國的石丘與宋牼相遇,便請教宋牼如何勸說? 宋牼說:我打算告訴他們,出兵交戰是不利的。孟子說:“先生之誌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先生的誌向是很大的了,可先生的提法卻不可以。

宋牼反對兼並戰爭,孟子是給予肯定的,認為宋牼的“誌則大矣”,即動機是好的,不過反戰的名義不對頭,即不應以利害的觀點去反對諸侯為利而戰。因為在君臣、父子、兄弟之間,拋棄了仁義之心,懷抱著求利之心互相對待,國家沒有不滅亡的。反之,在君臣、父子、兄弟之間,拋棄了求利之心,懷抱著仁義之心互相對待,國家沒有不稱王統一天下的。為什麼一定要談利呢?

《告子下》第四章主要記述了孟子批駁宋牼用“利”的觀念,去勸說秦、楚兩國罷戰的論點。孟子之所以強調仁義,反對把利擺在首位,應當結合戰國的社會背景來理解。戰國時代,諸侯之間為擴張土地和爭奪霸權而連年發生兼並戰爭,這種無休止的兼並,有增無已,愈演愈烈。諸侯爭霸,隻追求私利,不講仁義,因此,他們為一己之私利,而不顧老百姓之死活。戰爭給百姓帶來的是災難,老百姓饑寒交迫,生活在死亡線上。所以孟子反對兼並戰爭,大力宣揚他的“仁義”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