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孟子85(1 / 1)

引用卷十二 告子下·先生之誌則大矣 (二)

先生之誌則大矣,先生的看法則不對

1938年5月,毛澤東在《論持久戰》這篇名著中,在批評“速勝論”者的錯誤看法時,指出:

然而速勝論者也是不對的。……這些朋友們的心是好的,他們也是愛國誌士。但是“先生之誌則大矣”,先生的看法則不對,照了做去,一定碰壁。因為估計不符合真相,行動就無法達到目的;勉強行去,敗軍亡國,結果和失敗主義者沒有兩樣。所以也是要不得的。(《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458頁)

中國進入全麵抗戰後,在國民黨內出現了“速勝論”和“亡國論”等論調。如國民黨內的親英、親美派,一方麵消極抗日,一方麵又幻想依賴外援迅速地取勝。隨著抗戰的持續發展,中國的前途命運如何,一時成了人們關注的中心問題。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論證抗日戰爭是持久戰的時候,批駁了“亡國論”和“速勝論”。他在文章中引用“先生之誌則大矣”一語,在於批評“速勝論”者的錯誤。速勝論者“誌則大矣”,也就是他們有戰勝敵人的誌向和勇氣,這是他們比“亡國論”者的好處;但是速勝論者“看法則不對”,他們即不知彼也不知己,他們不了解敵強我弱的根本特點,不了解抗戰從興起到最後勝利要有個曆史過程,他們更不了解抗戰要動員民眾,實行民主政治……

毛澤東一針見血地指出那些“速勝論”者的通病是:“他們沒有勇氣承認敵強我弱這件事實。他們常常抹殺這一點,因此抹殺了真理的一方麵。他們又沒有勇氣承認自己長處之有限性,因而抹殺了真理的又一方麵。由此犯出或大或小的錯誤來,這裏也是主觀性和片麵性作怪。”進而指出其危害是:“勉強行去,敗軍亡國,結果和失敗主義者沒有兩樣。”

毛澤東在這裏給我們一個有益的啟發是:辦一切事情,光憑誌氣和好心腸是不行的,還必須克服主觀性和片麵性,對客觀情況做出正確的觀察、估計和認識,采取與之相適應的措施,才會獲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