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卷十二 告子下·先生之誌則大矣 (三)
先生之誌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
1945年4月,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
4月24日,毛澤東在代表大會上作了口頭政治報告。在講到關於共產主義問題時,他說:
有人說我們黨要改改名稱才好,他們說我們的綱領很好,就是名稱不好,“先生之誌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不但蔣委員長來電報要我們改名稱,中間派也勸我們改名稱,像左舜生就說過:“你們的綱領實在好,如果你們不叫共產黨,我就加入。”前年七、八、九三個月的反共高潮中,我們有很多東西搞出去了。他們看到之後,非常高興,說綱領很好,就是名稱不好。很多美國人也要我們改名稱,我們若是改了名稱,他們就喜歡了。(《毛澤東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4—325頁)
國民黨人在抗戰要取得全麵勝利前夕評論共產黨,以為其“綱領很好”,但是“名稱不好”,他們要求共產黨“改改名稱才好”。
什麼是黨的綱領?是指一個政黨為實現自己的奮鬥目標而確立的行動方略。中國共產黨的綱領分為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兩部分。這兩部分是互相聯係,不可分割的整體。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製度。黨的最低綱領是為實現最高綱領服務的。由於我們黨在各個不同曆史階段的任務不同,其最低綱領的具體內容也就不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黨的最低綱領是實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七大的一個重大曆史功績是製定了黨的政治路線,即“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這就是共產黨在這一時期的基本綱領。
毛澤東在七大作的口頭報告中,引用孟子“先生之誌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這句話,借以說明有人說我們黨的綱領很好,就是名稱不好,並建議改改名稱。為什麼有人會認為“共產黨”名稱不好呢?這大概與敵對勢力宣揚的“共產”“共妻”說有關。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毛澤東在報告中舉過這樣一個例子:從前我在井岡山打土豪時,曾到一個土豪家裏去看有沒有書,一個老媽媽走出來問我來幹什麼,我說來找東西,她說:“昨天已經共了產,東西都共掉了,現在沒有東西可共了。”也可以說持這種觀點的人,對共產黨還不了解。
毛澤東認為,一切問題並不在乎名稱,你叫保守黨也好,什麼黨也好,他們還是叫你紅黨。因為,我黨領導的軍隊叫紅軍;還有美國記者斯諾寫了一本介紹共產黨的書叫《紅星照耀中國》,所以,不論你名稱怎樣改,它都是紅的。問題並不在乎名,而在於實。不管你起一個什麼名字,隻要它所做的還是那樣,那是不會改變實際的。直到有一天,人們了解了共產黨,懂得了共產黨,那麼,他就會對共產黨有一個新的認識。毛澤東在報告中總結說,“我們的名稱,中國人民是喜歡的”,所以我們黨的名稱還是不要改。
毛澤東三引孟子“先生之誌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這句話,其具體狀況和作用是不一樣的。頭兩次是批評邵力子先生和速勝論者,根據需要他把後半句改為“先生之辦法則不可”“先生的看法則不對”,重點不在肯定二者的“誌則大矣”,而在於批評二者“辦法則不可”與“看法則不對”,實質上都是對國民黨人抗戰立場的既誠懇又尖銳的批評。第三次引用是以國民黨人的口吻在說話,是虛擬假設蔣委員長和中間派左舜生在引孟子的話,“誌則大矣”是說共產黨“綱領很好”,“號則不可”是說共產黨“名稱不好”。唯獨第三次引用後半句一字不改。在行文風格上,毛澤東這是一種反諷,結論是共產黨“誌也大”,“號也可”,綱領和名稱都名副其實。
孟子這兩句話表現出在肯定中否定的思維特點,毛澤東在引用時沿用了這種思維方式。他還適應對象改變了引語中的個別字句,使其更有針對性,靈活變換口吻有正論有反諷,不僅增強了論說的思想深度和說服力,而且使語言更有靈氣,更能抓住讀者和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