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卷十二 告子下·以鄰為壑就叫作本位主義者
“以鄰為壑”一語,出自《孟子·告子下》第十一章: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於禹。”
孟子曰:“子過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水逆行謂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惡也。吾子過矣。”
本章主要評論白圭與大禹治水的不同方法。簡單說:大禹治水“以四海為壑”,白圭治水“以鄰國為壑”。
白圭,名丹,字圭,年齡略小於孟軻,曾做過魏國的宰相,善於用築堤的辦法治水,自稱治水的本領勝過古代的大禹。
孟子反駁他說:你言過其實啦。大禹治水,是順乎水的本性而行,引水下流,使水流注四海;而你卻要“以鄰國為壑”,使水流向鄰近的國家,把鄰國當成排泄洪水的溝壑。這樣做是有仁愛之心的人所痛恨的。所以,你錯了。
孟子把大禹和白圭的治水方法加以對比,對白圭那種“以鄰為壑”危害百姓的錯誤做法,給予了嚴厲的批評。
後來,文中“以鄰國為壑”簡化為“以鄰為壑”,成為一句流傳千古的成語,作為損人利己的代名詞,被後人廣泛地使用著。
1942年2月1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做了《整頓黨的作風》的演講,其中他說:
必須反對隻顧自己不顧別人的本位主義的傾向。誰要是對別人的困難不管,別人要調他所屬的幹部不給,或以壞的送人,“以鄰為壑”,全不為別部、別地、別人想一想,這樣的人就叫做本位主義者,這就是完全失掉了共產主義的精神。(《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824頁)。
毛澤東引用“以鄰為壑”這個典故,來形容本位主義者的表現。本位主義有哪些表現呢?正如毛澤東在講話中所指出的那樣:對別人的困難不管,別人要調他所屬的幹部不給,或以壞的送人,像這種隻顧自己不顧他人,隻顧本單位不顧全局的行為,就是本位主義者的特點。
本位主義是一種宗派主義的傾向,是宗派主義的一種表現形式。如果發展下去,是很危險的。所以對於這樣的人,必須加重教育。
所謂宗派主義,它是主觀主義在組織關係上的一種表現,它妨礙黨內的統一和團結,也妨礙黨團結全國人民的事業。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這是整風運動的三項任務。可見,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是整風運動的三項任務之一。
1941年底,毛澤東在陝甘寧邊區參議會上,在講話中針對同黨外人士合作時出現的狹隘的關門主義和宗派主義作風進行了批評。他指出:“一部分共產黨員,還不善於同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還保存一種狹隘的關門主義或宗派主義的作風。他們還不明白共產黨員有義務同抗日的黨外人士合作,無權利排斥這些黨外人士的道理。這就是要傾聽人民群眾的意見,要聯係人民群眾,而不要脫離人民群眾的道理。”“共產黨員隻有對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的義務,而無排斥別人、壟斷一切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