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孟子100(2 / 2)

從教育視角講,毛澤東在青年時代對“知、仁、勇”是持肯定態度的。古人不僅重視德,也重視知和勇。這裏的“知”,毛澤東當作“智”,作智慧、聰明講。勇,指克服困難的決心、意誌和勇氣。

同時,古人也重視體育。如孔子辦學六門課中的“射”“禦”,即為古代的體育課。射是射箭,禦是駕車子。也是軍事課。

毛澤東把儒學的“知、仁、勇”三達德改造為德、智、體三種教育之目。針對當時人輕視體育的情形,毛澤東尤其突出講了體育的意義。他從長沙致信在北京的黎錦熙,認為德、智甚高者,“一旦身不存,德智則隨之而隳矣!”希望黎錦熙能勤加運動,注意保護身體。毛澤東認為自古以來,那些不長壽的人,並不是因為他的壽命本身短,也不是因其身體先天虛弱所致。為了說明這一觀點,毛澤東列舉了幾位古人英年早逝的例子。

顏子,即顏淵(前521—前490年),名回,字子淵,春秋末魯國人。孔子學生。好學有德,但身體很弱,29歲白頭,31歲即去世。

賈生,指賈誼(前200—前168年),西漢洛陽人,政論家、文學家。文帝時召為博士,頗受賞識,升為太中大夫。敢於提出改革建議,為大臣周勃、灌嬰等所排擠,貶為長沙王太傅。後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死,深感未盡太傅之責,憂懼哭泣,歲餘而死,年三十二。

王勃(648—675年),字子安,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文學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辭齊名,稱“初唐四傑”。曾任沛王府修撰、虢州參軍。所寫《滕王閣序》,膾炙人口。後往交趾探父,因渡海溺水,受驚而死,時方28歲。

盧照鄰(約635—約689年),即盧升之,號幽憂子。唐幽州範陽(今河北涿州市)人。文學家。曾任新都尉。後為風痹症所苦,投潁水而死。後人輯有《幽憂子集》。

顏淵、賈誼、王勃、盧照鄰,四人死時都很年輕,都在二三十歲。又都是才子,有德有智,可惜皆英年早逝,一旦身不存,德智也就隨之而去了。對此,毛澤東在惋惜的同時,十分感慨道:人生的價值“不在壽命之長短,而在成功之多寡。此其言固矣。然苟身之不全,則先已不足自樂於心,本實先撥矣”。

毛澤東接著議論說,古代的聖人都非常注重講究衛生,愛惜自己的生命。如孔子的“魚餒肉敗不食”(《論語·鄉黨》);孟子曰:“知命者不立夫岩之下。”(孟子原話為:“知命者不立乎岩牆之下”)懂得命運的人不站在危險的牆壁之下。那些有良好的身體不知愛惜,有強大的生命力卻甘願自暴自棄的人,就好比食腐敗的魚肉,好比站在危險的牆壁之下,這豈不是太可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