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卷十三 盡心上·君子之誌於道也
“君子之誌於道也”一語,出自《孟子·盡心上》第二十四章: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誌於道也,不成章不達。”
孟子這段話的大意是:孔子登上了東山,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了泰山,覺得天下變小了。所以,對於看過大海的人來說,一般的江河他不會看在眼裏,對於曾在聖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來說,一般的言論他不會感興趣。看水有它的方法,一定要觀賞它的波瀾。日月都有光,再小的縫隙也能照到。流水這東西,一定要把窪地注滿再向前流;君子有誌於道,但不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能通達事理。
“君子之誌於道也,不成章不達”,這句話闡釋了一個道理:聖人之道至深至大。有誌之士立誌學道,必須腳踏實地,努力向聖人學習,並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不達到一定程度不罷休。否則,學習達不到一定的高度,就無法領會道的真正含義。
1913年10月至12月,毛澤東在湖南長沙省立第四師範讀書時,記有《講堂錄》。12月13日聽袁仲謙講國文“集”課,毛澤東記錄: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予誦斯言,未嚐不歎其義之當也。夫古今謀國之臣夥矣,其雍容暇豫遊刃而成功者有之,其跼失度因而顛躓者實繁有徒,其負大舟也無力,豈非積之也不厚乎?吾觀合肥李氏,實類之矣。其始也平發夷撚,所至有功,則杯水芥舟之謂也;及其登壇口理國交,著著失敗,貽羞至於無已者何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孟子曰: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誌於道也,不成章不達。淺薄者流,亦知省哉。(《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07頁)
毛澤東在《講堂錄》中記錄的這段話,最後兩句:“淺薄者流,亦知省哉”,非孟子所言,乃是毛澤東自己發揮加上的內容。
“合肥李氏”指李鴻章(1823—1901年),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安徽合肥人。淮軍首領,曾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等職。所謂“平發夷撚”,指其鎮壓太平軍、撚軍農民起義。
“登壇口理國交”,原件有一字缺損,疑為“陛”字。
這是一篇有文字記載的毛澤東或老師袁仲謙評價李鴻章其人的言論。從《講堂錄》記錄來看,毛澤東開篇引用了《莊子·逍遙遊》中的一段話:“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它反映莊子論述“大與小”的哲學思想。莊子認為,水的積蓄不深,就沒有力量承載大船。在廳堂內的低窪處倒上一杯水,放上一根小草就可以當船;若是放上一個杯子就會被粘在地上,這是因為水淺而船大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