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孟子105(1 / 1)

引用卷十三 盡心上·先親親而後仁民愛物

據《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誌》記載,楊昌濟在1917年下半年至1918年上半年講授修身課時,曾以德國哲學家、倫理學家泡爾生(1846—1908年)的著作《倫理學原理》為教材。

學生毛澤東在聽課和閱讀該書的過程中做了大量批注,這些批注的內容,有的是提要,有的是表示讚成或否定的態度,而大量的則是結合書中有關論述發揮自己的見解。

《倫理學原理》第一章《善惡正鵠論與形式論之見解》第六節《略論利己主義》。在這一節,泡爾生寫道:

“吾人意識之中,小己之刺激、與社會之刺激,利己之感情、與利他之感情,常雜然而並存。故人者,非能離群而索居者也,必列於全社會之一體,而後可以生存,此生物學界昭著之事實也。生物學界客觀之事例,發現於心理學之主觀界,而為意誌及感情之構造。不觀動物乎,其自存之衝動,固已與保存種族之衝動並存矣。”

毛澤東讀書至此,感慨良多,寫下長批。其中寫道:

此事實誠然,然不可言並當言先後。動物固以自存之衝動為先,以保存種族之衝動為後,動物在其幼時無所謂保存種族之衝動也。嗟乎!吾於此有深感焉,即世借利他之名而行其利己之實者之多是也。真者,善也;偽者,惡也,實行利己主義者,念雖小猶真也,借利他之名而行利己之實者,則大偽也。由利己而放開之至於利人類之大己,利生類之大己,利宇宙之大己,係由小真而大真,人類智力進步可得達到也。人己並舉則次序不明,易致假利他之名而行利己之實,無由而達到最大之利己也。予思吾儒家之說,乃是以利己主義為基礎,如“天地之道造端乎夫婦”之言,“先修身而後平天下”,“先親親而後仁民愛物”可以見之。(《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43—144頁)

在學生時代的毛澤東看來,儒家學說是以利己主義為基礎的。他在上述這段批語中,例舉了儒家經典中的三句話,用來說明他的這一觀點。其中“天地之道造端乎夫婦”句,語見《禮記·中庸》;“先修身而後平天下”,語見《大學》。

“先親親而後仁民愛物”,語見《孟子·盡心上》第四十五章: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我們重點分析孟子這句話。

孟子說的大意是:君子對於萬物愛護它,但不必以仁德之心對它;對於百姓,施仁給他而不必親愛他。君子熱愛親人,進而施仁德於百姓;施仁德於百姓,進而愛惜萬物。

本章主要講君子對於愛的三個層次,即“親親”“仁民”“愛物”。孟子認為君子是以仁的思想指導自己的一切行動。做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對父母要盡孝道的愛心,

對民眾要仁愛,即以仁愛之心愛護民眾,對萬物要愛惜。

親屬的關係是親愛。對於親屬,也有遠近親疏的差別。這是儒家愛有差等的思想。推己及人,推人及物,熱愛人的生命,也要愛惜萬物的生命。這種仁愛的博大胸懷,表現出儒家一種泛愛思想。泛愛萬物,這是生態倫理學的樸素的表述。這也反映了關於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的認識,這是儒家傳統思想對於保護自然環境的一個理論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