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卷十四 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一語,出自《孟子·盡心下》第三章: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書》即《尚書》。儒家經典“六經”的提法出現後,《書》又稱《書經》。《武成》是《尚書》中的篇名,主要敘述周武王伐紂之事。孟子對《尚書·武成》篇中記載的周武王伐紂血流成河,以致將杵(捶衣或舂米用的圓木棒)都漂浮起來的事情持懷疑態度,其理由就是周武王是仁義之君,他討伐暴君紂王是正義之戰,斷然不會出現如此血腥的場麵。
所以,孟子說: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意思是說,完全相信《尚書》,那不如沒有《尚書》。我對於《尚書》中的《武成》篇,所取的不過兩三頁而已。
孟子這番經驗之談,自有他的道理。孟子從他的王道仁政思想出發,認為“以至仁伐至不仁”的王者之師,可以“傳檄而定天下”,“不戰而屈人之兵”。因此,他不相信《武成》篇所記載的周武王討伐商紂王,在牧野會戰時“血之流杵”的記載。
這說明在曆史記載和理論推導之間,孟子是重後者的。孟子的疑古精神可嘉,但難免有武斷之嫌。孟子對《武成》篇的看法,其理由正確與否姑且不論。但他這種讀書存疑的治學方法卻是值得後人學習的。
孟子提出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一讀《書》原則非常重要,不但對人們研究《尚書》有所啟發,而且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孟子反對死讀書。他認為不能迷信書本,不能認為凡是經書上說的就可信,而應該對書上講的進行具體的分析和考證。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已成為教育人們讀書時不要盲目迷信書本,應該加以分析,學會辯證地看問題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