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孟子108(1 / 1)

引用卷十四 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一)

這是《書經》誇張的說法

1958年11月10日,毛澤東在《關於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問題》一文中說:

商品生產從古就有,商朝的“商”字,就是表示當時已經有了商品生產的意思。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壞人是完全錯誤的。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紂王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隻是損失太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以致亡了國。說什麼“血流漂杵”,紂王殘暴極了,這是《書經》中誇張的說法。所以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毛澤東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9頁)

1958年,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在一定區域、一部分經濟工作者中出現了要求廢除商品生產的“左”傾思潮。有的人急於要宣布人民公社為全民所有製,廢除商業,實行調撥;有的人主張人民公社搞自然經濟,不要進行商品生產。

毛澤東對於部分幹部和群眾高漲的社會主義熱情表示理解和支持,但同時認為,對於中國立即進入共產主義,並且廢除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則感到理論上還有未解決的問題。針對當時我國國內在商品生產問題上所麵臨的混亂思想,感到有必要在理論上予以澄清。

這時,毛澤東著手抓了兩方麵的事情:一方麵親自深入實地調查研究,還指派陳伯達、吳冷西等人分頭調查,獲取第一手資料,針對問題召開一係列會議;另一方麵號召讀理論著作,主要有斯大林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和《馬恩列斯論共產主義社會》,以及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第三版)》的社會主義部分,力求解決這一難題。

為了糾正“左”傾思潮,1958年11月2日至10日,毛澤東在鄭州主持召開由部分中央領導同誌、大區負責人和省市委書記參加的中央工作會議,即“第一次鄭州會議”。 毛澤東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結合實際多次深入探討了商品經濟問題。在第一次鄭州會議上做了這個講話,他指出:“我國是商品生產很不發達的國家,比印度、巴西還落後”,所以“需要有一個發展商品生產的階段”。現在要利用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和價值法則,作為有用的工具,為社會主義服務。

針對部分幹部和群眾幻想消滅商品經濟直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的錯誤思想,毛澤東在講話中給予駁斥,他說:我國人民公社,不但種子,還有肥料、產品,所有權在農民。國家不給它東西,不進行等價交換,它的產品也不會給你。這一段時期內,隻有經過商品生產、商品交換,才能引導農民發展生產,進入全民所有製。毛澤東還說:“我們有了人民公社,商品生產、商品交換更要發展,要有計劃地大大發展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我們建國才九年就急著不要商品,這是不現實的。”

毛澤東嚴肅地指出,這些人沒有區分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本質差別,他們的主張是錯誤的,是違背客觀規律的。他批評道:“我們有些人一提商品生產就發愁,覺得這是資本主義的東西,沒有分清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區別,不懂得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利用商品生產的作用的重要性。這是不承認客觀法則的表現。”

接下來毛澤東重點闡釋了“如何區分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商品生產”這一困擾很多人的難題。他否定了當時在一定人群中流行的“商品生產是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的錯誤觀點。毛澤東指出:“商品生產不能與資本主義混為一談。”“商品生產,要看它是同什麼經濟製度相聯係,同資本主義製度相聯係就是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同社會主義製度相聯係就是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並論證了商品生產自商朝時即有的事實。

毛澤東關於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正確論述,基本澄清了在商品生產問題上所存在的混亂思想,給當時廣泛存在的過於高漲、缺乏理性的社會主義建設認識論降了溫、減了速,在糾正要求廢除商品生產的“左”傾思潮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積極作用。

為了讓大家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毛澤東在講話中引用了“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句名言,鼓勵大家要敢於對現存問題產生懷疑,不要迷信書本,要獨立思考,不要盲目迷信表麵現象和人雲亦雲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