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卷十四 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二)
連孟夫子也為他抱不平
就在“第一次鄭州會議”十天以後,毛澤東再次提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1958年11月20日上午,毛澤東召集柯慶施、李井泉、王任重和陶魯笳等四人到他在武漢東湖畔的住所開座談會。
在十天之前的“第一次鄭州會議”上,毛澤東說:“把商紂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壞人是錯誤的。”
在11月20日這次座談會上,毛澤東詳細地談了自己對這三位曆史人物的評價。在談到商紂王時,毛澤東說:
史書上把紂王描寫得像一個青麵獠牙、十惡不赦的壞人。太過分了。連孟夫子也為他抱不平地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桀紂之惡未有如此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均歸焉。”紂王寵妲己、剖比幹心,這兩件壞事,使他得到了一個大暴君的惡名,於是天下之惡就都歸到紂王頭上了。似乎他什麼好事都沒有做。其實紂王這個人聰明善辯,能武能文。他打起仗來是很有英雄氣概的。商朝晚期,江淮之間的夷人強盛起來,威脅商朝,紂王的父輩曾幾次對東夷用兵,得了些勝利,但沒有打退東夷向商朝的擴張和侵犯。紂王當政後親率大軍東征夷人。打了一場空前的大勝仗,俘虜了“億兆夷人”,由此打退了東夷的擴張,保衛了商朝在東南方的安全。而且紂王尚武重文,他對東南的經營,使中原文化逐漸發展到了東南,這對我國曆史是有貢獻的。
毛澤東又說:
商朝就是做生意的意思,它標誌著商朝已開始有了商品交易,到紂王時已成為當時最富強的、文化最高的奴隸製國家。(陶魯笳:《毛主席教我們當省委書記》,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103頁)
孟子讀《尚書》中的《武成》篇,隻取其中的兩三簡。原因是孟子不相信《武成》中武王伐紂的記載:對周武王的功績有不實之處,把他寫得那麼仁義;對商紂王的罪惡誇大其詞,把他寫得那麼壞。
毛澤東在評價紂王時,想到了孟子,見解獨到地指出,孟子也為商紂王抱不平。
抱不平,本意指看見別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產生強烈的憤慨情緒。毛澤東在評價紂王的同時,也對孟子做了肯定:孟夫子抱不平。這說明孟子不迷信史書,不畏權貴,敢於堅持原則,敢於說真話,說公道話。從《孟子》一書“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議論中,可以看出孟子這種敢於抱不平的性格。
毛澤東還引用了《論語》中孔子學生子貢的話:“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論語·子張》篇)子貢的話大意是:“商紂王的不善,不像書傳上說的那麼嚴重。所以君子憎恨處於下遊,如果處於下遊,天下的一切壞事都會加在你的頭上。”在子貢看來,殷紂王雖然“不善”,但不像傳說的那麼嚴重,是後人把一切壞事都強加在了他的頭上。子貢這樣評價商紂王,體現了一種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與實事求是的曆史觀。他在兩千年前能夠力排眾議,不囿於成見,糾正偏見,實在難能可貴。
毛澤東以孟子不信《武成》篇的記載為切入點,展開了對商紂王的全麵評價。他不否定紂王幹了“寵妲己、剖比幹心”這兩件壞事,但是認為紂王“聰明善辯,能武能文”,對東方的開發,文化的發展和中國的統一是有貢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