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孟子112(1 / 1)

引用卷十四 盡心下·民貴君輕 (一)

孟子說:民為貴

莫理士·武道是在陪都重慶國民政府情報部工作的美國雇員。1944年,以《巴爾的摩太陽報》記者身份來到延安采訪。

7月18日,毛澤東在延安他的窯洞裏接受了莫理士·武道的采訪。

毛澤東向武道談了文化繼承問題,民主政治問題,還對國民黨的政策進行了尖銳批評。

關於民主政治問題,毛澤東向武道說:

我們批判地接收中國長期的傳統——繼承那些好的傳統,而揚棄那些壞的傳統。在政治科學方麵,我們從國外學到民主政治。但是,中國曆史上也有它自己的民主傳統。共和一詞,就來源於三千年前的周朝。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中國農民富有民主傳統。千百次大大小小的農民戰爭有著民主的含義。曆史上的一個例子,在著名的小說《水滸傳》中就有所描繪。在接受和評價中國曆史和外國條件時,采用適當形式極為重要。不可盲從。政府代表製的三三製適合中國目前的實際條件。(黃麗鏞:《毛澤東讀古書實錄》,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6頁;蔣建農,王宏斌:《毛澤東外交生涯第一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3頁)

1943年底,二戰局勢已經明朗化。在亞洲,美軍在太平洋的島嶼上屢屢重創日軍,但國民黨軍隊仍然節節敗退。美國曾設想在亞洲開辟第二戰場,在中國沿海登陸。但國民黨軍隊早已偏居西南一隅,如果想登陸,能接應它的隻有在沿海敵占區堅持抗戰的八路軍和新四軍。於是,美英在中國把目光轉向共產黨和八路軍、新四軍。1944年,中外記者團和美軍觀察組先後造訪延安。

中外記者團共二十一人。其中外國記者六人、中國記者九人、國民黨宣傳部四人,另有二名官方領隊。六名外國記者中包括路透社、多蘭多《明星》周刊、《巴爾的摩太陽報》記者武道。

這些西方記者的政治傾向很不一樣。愛潑斯坦和斯坦因是中國人民的真誠朋友,福爾曼是個對政治不感興趣但很嚴肅的記者,武道與國民黨有密切的關係,神甫夏南汗則對共產主義抱有敵視態度。但是,他們都受到了毛澤東一視同仁的歡迎。

6月9日中午十二時,中外記者團抵達延安,受到熱烈歡迎。當晚舉行晚會,為記者團洗塵。

中外記者參觀團在延安期間,毛澤東分別接見他們並談了話。

1944年7月18日,毛澤東在他的窯洞裏接受了武道的采訪。他向武道談了文化繼承問題,民主政治問題等。毛澤東在講到抗戰時期的民主政治時,聯係到中國曆史上的民主傳統。

毛澤東講到周朝的“共和”行政,講到《水滸傳》描繪的農民戰爭,還引用了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句名言。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可說是封建地主階級的民主傳統。孟子是民本思想的積極鼓吹者,他認為國民最重要,國民為國家之本,隻能得到,不可失去;與民相比,國君處於從屬和次要地位。“民貴君輕”是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集中概括,是對封建專製極權思想的一種反叛,反映了上升時期地主階級的社會進步思想,對後世民主思想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積極的影響。

最後,毛澤東講到“政府代表製的三三製適合中國目前的實際條件。”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所領導的各個根據地所實行的“三三製”(即在抗日民主政權人員構成中,中共黨員、非黨左派進步分子和中間派人士各占三分之一)政府代表製,則是適合抗日救國“實際條件”的政治民主製度,它是中國曆史上民主傳統合乎邏輯發展延伸的產物。

毛澤東講這番話,是為了充分說明民主政治實行的曆史必然性和現實必要性,借以批評國民黨蔣介石的獨裁統治。實行民主政治,關係到抗日戰爭能否取得最後勝利。毛澤東很看重這個問題。他在回答中外記者團提問中,重點談了中國的民主與統一問題。他說解決中國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實行民主製度,不僅政治上需要言論、出版、集會與結社的自由,而且要求在軍事上、經濟上、文化上的民主。這是要求共產黨及其他政黨的合法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