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孫子108(1 / 3)

引用卷·九變篇·君命有所不受 (一)

又是一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1947年東北野戰軍的冬季攻勢結束後,國民黨軍隊被分割包圍在沈陽、長春、錦州三座孤城。分別由衛立煌、鄭洞國、範漢傑率兵防守。東北國民黨軍共四個兵團十四個軍四十四個師(旅)約五十五萬人。衛立煌采取集中兵力,重點守備,確保沈陽、長春、錦州,並相機打通北寧線的方略,企圖維持現有局麵。一旦形勢不利,亦做從陸上經北寧線或從海上經營口、葫蘆島撤回關內之準備。

此時東北野戰軍總部司令員是林彪,政委是羅榮桓,參謀長為劉亞樓。敵我力量對比為五十五萬人比一百零三萬人。“東野”已經處於戰略進攻的優勢。

東北的形勢對國民黨極為不利。蔣介石在東北的精銳部隊已陷於絕境,而關內各戰場形勢也在逐漸惡化。為了鞏固關內,他想放棄東北,將陷於絕境的精銳部隊拯救出來,因而一再要求衛立煌打通沈錦線,將沈陽主力調往錦州。

衛立煌不願承擔放棄東北的罪責,因而與蔣介石產生尖銳矛盾。蔣介石為了親自說服衛立煌,於1948年4月1日將衛立煌召到南京。蔣介石說:“沈陽、長春交通斷絕,幾十萬人的補給全靠空運,政府已經無法維持。”“隻要不將主力撤出沈陽,東北部隊補給由我負責,”衛立煌說,“我去請美國顧問團幫助運輸。”蔣介石無可奈何,隻好說:“隻要你對部隊的補給有辦法,暫時可不撤往錦州,但是一俟整訓完成,仍要趕快打通沈錦線。”

4月2日清晨,曾在抗戰期間任外事局翻譯官的補給司令劉耀漢,陪衛立煌去拜訪美軍顧問團長巴大維,巴大維同意盡力協助。

上午十一時,衛立煌再見蔣介石。蔣介石答應按衛立煌的計劃,先鞏固長春、沈陽、錦州三大戰略要點,待部隊整訓完畢,再主動打通沈錦線。蔣、衛之間的爭端告一段落。衛立煌回到沈陽,開始整訓軍隊。

到了5月初,蔣介石借口整訓差不多了,舊事重提。衛立煌仍不同意,再派廖耀湘、趙家驤和羅又倫到南京向蔣介石申述利害。蔣介石一心要實行自己的計劃,他先後示意廖耀湘和範漢傑,隻要打通了沈錦線,撤出東北主力,就將衛立煌的權力交給他們。結果,蔣介石打通沈錦線撤出東北主力的計劃無法實現,反倒鬧得衛立煌與部將矛盾重重,無法統一指揮。

蔣介石有飛機,因此,他與部將的爭論基本上是“麵對麵”的。而毛澤東與林彪隻能在電報裏“電對電”的爭論。“東野”冬季戰役正在進行時,毛澤東就於2月7日致電林彪、羅榮桓、劉亞樓:

究竟打何地之敵為好,依情況決定。但你們應準備對付敵軍由東北向華北撤退之形勢。蔣介石曾經考慮過全部撤退東北兵力至華北,後來又決定不撤。這主要是因為南線我軍尚未渡過長江及北線我軍尚未給蔣軍以更大打擊的緣故。但最近你們已連續取得幾次大勝仗,如果你們再有幾次大勝仗,楊羅楊又出平綏、出冀東,南線我軍又有積極行動,蔣軍從東北撤退可能性就將突然增長,其時間可能在夏季,或更早一點。因此你們應準備……應付上述可能的新形勢。……對我軍戰略利益來說,是以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為有利。(《東北野戰軍應利用冰期殲滅大批敵人》《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四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391頁)

毛澤東是立足全國戰場考慮東北戰局,林彪則主要是立足東北戰場來考慮打擊方向。

采取什麼方法打?戰略進攻的突破口選在哪裏?林彪一直舉棋不定。他整天在地圖前“打坐”,遲遲定不下決心。毛澤東的電報頻頻傳來,羅榮桓和劉亞樓的建議也在林彪的耳邊時時響起。林彪對此一概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照舊在心裏把他關於戰爭的“算盤珠子”不緊不慢地撥弄。

毛澤東的戰略設想很明確:切斷東北與華北的聯係,造成“關門打狗”的態勢,將東北之敵就地殲滅。很顯然是要先打錦州。

林彪不願冒險攻錦州,因那裏有十五萬重兵把守,城防工事堅固。而且,南下北寧線容易受到沈陽敵軍的側擊,攻錦州弄不好會被敵人“東西對進,夾擊圍殲”。他認為長春之敵最弱,又離解放軍後勤基地最近,沈陽之敵出援困難,且遠水難救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