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林彪在東北已經樹起了“軍事權威”的形象,雖然東北局對此進行了反複討論,但是最終定下的還是林彪打長春的方案。
4月18日,林彪、羅榮桓、高崗、陳雲、李富春、劉亞樓、譚政聯名給毛澤東發去電報。電報中說,東北我軍在目前進行的政治、軍事訓練結束後,擬於5月中下旬集結九個縱隊攻打長春和阻擊援敵,力求在半月左右時間內打下長春,結束戰鬥。目前隻有打長春的辦法好,其他意見,如打鐵嶺、撫順、本溪,新民,如打義縣、攻錦州,如向錦州、唐山之線進擊,所遇敵軍甚強,我軍糧彈衣服不濟,困難比較多。故均不適應。
“東野”總部這個方案報到西柏坡,毛澤東看後怒從心起,大發雷霆。他把燃著的一支煙,捏在手中撚碎,對周恩來道:
“又是一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看他膽子太小,三月就叫他南下北寧線,兩個多月了,還是這個態度,要不然我去東北算了。”(魏碧海:《毛澤東下決心錦州一搏》,《新聞出版報》2001年3月19日摘自《第四野戰軍征戰紀實》,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毛澤東將林彪等“東野”首長執意打長春、暫不執行軍委“南下北寧線作戰”的作戰意見,批評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已是很嚴厲的批評了。
4月22日,毛澤東經與周恩來等人商量,考慮再三,還是有條件地同意了林彪首先進攻長春的作戰計劃。同一天拍給“東野”首長的電報中說:
(一)同意你們先打長春的意見。……(三)我們同意你們先打長春的理由是先打長春比較先打他處要有利一些,不是因為先打他處特別不利,或有不可克服之困難。你們所說打沈陽附近之困難,打錦州附近之困難,打榆錦段之困難,以及入關作戰之困難等,有些隻是設想的困難,事實上不一定有的。有些是實際的困難,在你們打開長春南下作戰時會要遇著的,特別在萬一長春不能攻克的情況之下要遇著的。因此,你們自己,特別在幹部中,隻應當說在目前情況下先打長春比較有利,不應當強調南下作戰之困難,以免你們自己及幹部在精神上處於被動地位。(《可先打長春但不應強調南下困難》《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四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455頁)
5月中旬,林彪用兩個縱隊試打長春。果然如毛澤東判斷的那樣,“東野”發現長春守敵比原來估計的要強大,出現了一時之間“長春不能攻克的情況”。於是,改強攻為“長圍久困”。東北局討論決定以一部兵力圍困長春,主力南下作戰。7月20日和22日,“東野”給中央軍委兩封電報都是這個意思。毛澤東接到“東野”這一計劃,扔下飯碗,走過去拿起毛筆自語道:“這個彎子好難拐喲。這是不見棺材不掉淚。”他坐下來寫道:
向南作戰具有各種有利條件,我軍愈向敵人後方前進,愈能使敵方孤懸在我側後之據點被迫減弱或撤退,這個真理已被整個南線作戰所證明,亦為你們的作戰所證明。攻擊長春,既然沒有把握,當然可以和應當停止這個計劃,改為提早向南作戰的計劃。……現在你們已經將注意力移到向南作戰方麵,研究南麵的敵情、地形、糧食等項情況,看出其種種有利的條件,這是很好的和很必要的。並且應向全軍指戰員首先是幹部充分說明這些條件,以鼓勵和堅定他們向南進取的意誌和堅定他們的決心。(《林羅劉部應作好南下作戰的各種準備》《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四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542頁)
毛澤東再次明確指出:“應當首先考慮對錦州、唐山作戰。”林彪在雨季中又“麵壁”了十幾天,終於下定決心,準備雨季結束後,南下打錦州。
國民黨軍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範漢傑,指揮十四個師防守義縣至山海關一線,主力位於錦州地區。
9月12日,“東野”發起遼沈戰役。大軍首先出擊北寧線,至10月1日,各部先後攻克興城、義縣,占領了塔山、高橋,把北寧線錦州至山海關段之國民黨軍分割在錦州和錦西、葫蘆島以及秦皇島、山海關三個地區,並迅速包圍了錦州,完成了攻錦部署,完全切斷了國民黨軍東北與華北戰略集團的陸上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