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孫子115(1 / 1)

引用卷·九地篇·置之死地而後生 (一)

長征路上他又引用孫子的另一句話

紅軍在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中,由於“左”傾領導者的錯誤指揮,連遭敗仗,不得不撤離經營多年的根據地,萬裏長征,進行艱苦卓絕的無後方作戰。且不說路途艱險,雪山草地橫亙,險關要隘阻路,光是天上敵機的狂轟濫炸,地上幾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已令紅軍前途莫測,生死未卜。僅湘江一戰,八萬紅軍損失過半……

黨與紅軍生死存亡之際,毛澤東在尋求絕處逢生之道。

長征之時,“左”傾領導者之一的李德(奧托·布勞恩)也在軍中。他在遵義會議上受到批判,失掉了指揮紅軍的權力。1933年9月,共產國際派出的軍事顧問李德,從上海來到中央蘇區瑞金。“左”傾領導者錯誤地安排他主管軍事和作戰指揮。不乏革命精神、隻了解一些蘇俄革命戰爭經驗的李德,卻對中國國情與紅軍戰史幾乎一無所知。

後來,李德在回憶錄《中國紀事》中寫道:

“我在中央蘇區最初三個月,結識了一些領導人物。”

“給我印象最深的當然是毛澤東。他是一個身材修長的,幾乎可以說是很瘦削的四十來歲的中年人。他給我最初印象,與其說是一個政治家和軍人,不如說是一個思想家和詩人。在很少的幾個慶祝會上,我們見麵時很隨便。在這種場合,他總是保持一種威嚴而又謹慎的態度,總是鼓勵別人喝酒、說話和唱歌,他自己則在談話中插進一些格言,這些格言聽起來好像是無關緊要的,但總有一定的含義,有時還含有一種惡意的暗示。”

“總之,他喜歡引用民間的形象比喻,引用中國曆史上哲學家、軍事家和政治家的格言。有人告訴我,曆來很著名的紅軍八項政治原則和四項策略原則中的一部分也是毛從曆史中,也就是從十九世紀後半葉太平天國起義的口號中吸收過來的。他根據中國古代軍事著作《孫子兵法》提出了‘不打無把握之仗’的原則,但在長征路上他又引用孫子的另一句話‘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奧托·布勞恩:《中國紀事》,現代史料編刊社1980年版,第73至75頁)

李德還回憶道:“毛不僅在私人談話中或小範圍裏運用這些格言和比喻,而且還把它們引用到他的講話中,並以革命的激情從中引出令人銘記的口號。我自己就經常看到,他是怎樣用這種辦法深深地影響了聽他講話的農民和士兵。”

從中央蘇區到遵義會議,毛澤東與博古、李德等“左”傾教條主義者在軍事路線、軍事戰略上有嚴重分歧,發生激烈爭吵。李德幾十年後回憶錄中對毛澤東的評價,難免有失公允之處。但是他此處回憶毛澤東在長征路上“引用孫子的另一句話‘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驗證於各方麵材料,則大致上是符合曆史事實的。

在長征那種困境當中,“亡地”“死地”隨時伴隨著紅軍。毛澤東靈活地運用了《孫子兵法》中名言指揮作戰,激發全軍英勇奮鬥的戰鬥精神,從而“深深地影響了聽他講話的農民和士兵”,並不斷地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這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具有堅定意誌和樂觀精神的毛澤東在“死地”的危境中,借助孫子的名言看到了生路和勝利,“能為勝敗”,這還可以用他長征路上創作的詩詞佐證: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柱其間。(《十六字令三首》)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憶秦娥·婁山關》)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七律·長征》)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清平樂·六盤山》)

“遠征難”“鐵索寒”“雄關如鐵”“天欲墮”,說盡了長征的艱難,生死的考驗,局勢的嚴重。紅軍“陷於死地然後生”,別無選擇,唯有奮戰取勝是出路。“而今邁步從頭越”,“三軍過後盡開顏”,走出了“死地”,擺脫了絕境,贏得了生存和勝利。

毛澤東引證《孫子兵法》辯證看待生死存亡的名言,善於從曆史中汲取可以對現實產生積極影響的經驗,善於以革命的激情結合曆史內容進行有效的宣傳鼓動,對統兵作戰、讀書明理大有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