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孫子116(2 / 2)

事後,諸將問韓信:“《兵法》右倍(背)山陵,前左水澤,今者將軍令臣等反背水陳,曰破趙會食,臣等不服,然竟以勝,此何術也?”韓信回答說:“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

韓信又說:漢軍兵士大多是新招募來的,沒有經過訓練,如同趕著集市上的人群去作戰一樣。因此,必須把他們置於後無退路的境地,才能使他們拚死戰鬥,人自為戰,否則是不行的。

韓信引用的《兵法》名句,顯然出自孫子《九地篇》。他的設“背水陣”,置漢軍於“死地”,一是故意裝愚守拙以迷惑趙軍,使其輕敵上當;二是迫於內部新兵不願意作戰,故意把其置於危險境地,逼迫他們拚命作戰。後一點在今天並不可取。但是,“韓信破趙之戰”在戰爭指導上還是有一些正確的東西。韓信以數萬的兵力,遠離後方,同號稱二十萬的趙軍作戰,漢軍利於速決,不利於持久。這一點,趙國謀士李左車看到了,向陳餘做了分析,並提出建議,但是沒有被陳餘采納。而韓信則能知己知彼,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兵力上數量少,又處於不利地形,便利用陳餘的輕敵心理,將計就計,來了個背水列陣,故意示敵以破綻,誘使趙軍脫離有利地形,同漢軍決戰。埋伏在趙軍側後的兩千騎兵,乘機搶占趙軍陣地,出敵不意地配合主力夾擊趙軍,一戰而勝,全殲趙軍,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成功戰例。

毛澤東在他的軍事傑作《論持久戰》中,將其作為古代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範戰例,其肯定的內容是包括韓信背水設陣使漢軍“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指揮藝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