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孫子122(2 / 2)

龐涓聞齊師襲魏大梁,果然放棄邯鄲,兼程回救大梁。齊軍以逸待勞,在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大敗魏軍。孫臏運用避實擊虛、攻其必救的謀略,創造了圍困魏國都城大梁解救趙國邯鄲之圍的典型戰例,為後世兵家所稱譽。“圍魏救趙”的成語典故因此產生。

公元前341年,魏國攻打韓國,韓求救於齊。齊威王令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韓。齊軍兵鋒直指魏都大梁。魏惠王聞報急調龐涓回國,迎擊齊軍。孫臏對田忌說:“魏軍一向自恃驍勇,輕視齊國,急於同我軍決戰。我們可利用敵人這種心理,誘其中計。《孫子兵法》上說,奔走百裏去爭利,就有犧牲上將的危險;奔走五十裏去爭利,也隻有一半的部隊能夠參戰。如今,魏軍犯兵家大忌。我軍已進入魏境,可裝出膽怯樣子誘敵。”遂確定了退兵減灶、設伏殲敵的作戰方針。

龐涓率大軍日夜兼程,趕回魏國,欲與齊軍決戰。兩軍一接觸,不料齊軍掉頭東撤。齊軍在後退的第一天,造鍋灶十萬,第二天減少到五萬,第三天減少到三萬。龐涓見此,驕傲地說:“我知道齊軍怯懦,現在他們進入魏境才三天,逃跑的士兵就超過了半數。”於是,丟下輜重和步兵,隻率輕騎,兼程追趕齊軍。

孫臏誘敵至地勢險要的馬陵(今河南範縣西南),命弓箭手埋伏在道路兩側,並約定見魏軍火把舉起,一齊放射。孫臏還命士兵在路旁一棵大樹上,剝皮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八個大字。夜幕降臨時,龐涓追至馬陵道,被橫七豎八的樹木擋住了去路。龐涓上前察看,隱約發現樹上有字,叫人點來火把,看罷驚叫:“我中了孫臏的詭計了!”突然,齊軍萬箭齊發。魏軍猝不及防,亂作一團,死傷無計,潰不成軍。龐涓受重傷,自知敗局已定,拔劍自刎了。齊軍乘勝反攻,又打敗了魏軍後繼部隊,俘虜了魏上將軍太子申,共殲敵十萬餘人。魏國從此一蹶不振,孫臏名揚天下。

孫臏在齊國為軍師時,常與齊王、田忌討論用兵作戰,有時他也回答弟子提出的各種軍事理論問題,著有《孫臏兵法》一書。《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孫臏……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漢書·藝文誌》記載有《齊孫子》(即《孫臏兵法》),八十九篇,圖四卷。但是後來這部兵書失傳一千多年。1972年從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墓中,發現《孫臏兵法》殘簡,上下編共三十篇,一萬一千多字。前麵筆者在《〈孫子兵法〉在世界軍事史上影響很大》一文中已經介紹:81歲高齡、痛患眼疾的毛澤東,聽到了竹簡本《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發掘出土的消息,十分高興,談鋒甚健,漫談了它們的寶貴價值。毛澤東欣喜於孫臏的“兵法修列”,得到了地下出土文物的驗證。

《孫臏兵法》的軍事思想是多方麵的。

在戰爭觀上,孫臏主張“戰勝而強立”,“舉兵繩之”,提出了以戰爭製止戰爭的思想。在認識到戰爭必然性的同時,主張對戰爭持慎重態度。強調“事備而後動”,戰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以達到戰而勝之。在建軍治軍方麵,孫臏強調人的作用,提出了“天地之間,莫貴於人”,兵強“在於休民”及“得眾勝”的觀點。

在戰略戰術上,孫臏提出了寡可擊眾、弱能勝強的作戰指導思想。主要戰法是“讓威”,即避敵銳氣。還強調集中兵力,攻其無備等。他還提出“必攻不守”,即以進攻為主的戰略思想,認為積極進攻,不消極防守,是用兵最緊要的事情。

孫臏主張在“敵富我貧,敵眾我少,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也有可能打勝仗的道理和認識,包含了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的可貴因素。孫臏強調指揮員必須知“道”,即要學習和掌握戰爭的規律。他還強調“料敵計險”,就是對敵情要有正確的估量,對地形要有詳細的了解。善於製造利己不利敵的作戰形勢,依據不同的敵情和不同的地形,取不同的戰法。

孫臏是《孫子兵法》的重要傳人。他把從孫武到他之間的兵學繼承概括為“孫氏之道”。《孫臏兵法》繼承和發展了孫武、吳起的軍事思想,為我國古代軍事科學增添了新內容。孫臏的“駟馬之法”和“圍魏救趙”戰法,對後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