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孫子123(2 / 2)

“圍魏救趙?”不少出身工農的幹部一時之間仍然不甚明白是什麼意思。

“對!圍魏救趙。”毛澤東充滿堅定和自信地將手一揮,具體解釋說:

“我們既不能憑險死守,也不能丟掉井岡山。在目前的時局之下,可建立一個積極的政策,以一部紅軍會同當地武裝守山,紅軍大部出擊外線,轉攻敵人之後,迫敵窮於應付,改變‘會剿’部署,以解井岡之危。”

毛澤東對這類典故爛熟。他說:

“戰國時期,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求救於齊國。齊國並不派兵去邯鄲,卻反過來圍攻魏國都城大梁。結果,魏兵不得不回國救援,趙國都城也就因此解圍。”

毛澤東此時在井岡山的威信很高,因為人們從以往的失敗中認識到毛澤東決策的正確。毛澤東的“圍魏救趙”之計,大家十分讚同。

那麼,誰留?留下袁文才部隊,留下王佐部隊,這是理所當然的。這兩支部隊是“坐地虎”,守山最合適。當然,光靠他們還難以抵抗強敵,毛澤東決定留紅五軍守山。做出這樣的決定,也是考慮到紅五軍有棉軍裝,受得了山上的嚴寒。

那麼,誰走?朱、毛率紅四軍主力三千六百多人出擊!

顯然,守山的處境是極度危險的。紅五軍的一部分幹部,力主紅五軍打回平江老家去,跟那裏的三個縱隊會合,以擺脫險境。這時,麵對生死考驗,紅五軍領導彭德懷、滕代遠從大局出發,說服了自己的部下,挑起守山的重任。

彭德懷後來如此追述這段往事:“我知道這是一個嚴重而又危險的任務。在敵軍合圍攻擊下,有被全部消滅的危險。但是,我和代遠同誌為了照顧全局,使紅四軍擺脫當時麵臨的困難,自願地承擔紅四軍前委的決定,並且準備必要的犧牲,因而堅決地執行了紅四軍前委的決定。”確實,三十歲的彭德懷,當時差一點戰死在井岡山上。

1月14日,紅四軍三千六百多人,身穿單衣,在毛澤東、朱德率領下,冒著刺骨的寒風,告別井岡山,開始南下。他們經過遂川,朝江西的南端,朝贛、湘、粵三省交界的大餘縣進發。在毛澤東的心目中,大餘縣成了“魏國”。他要利用進攻大餘縣,吸引包圍井岡山之敵南下,以求“圍魏救趙”。他最終做到了這一點,保住了井岡山

這是井岡山紅色武裝割據時期“圍魏救趙”戰法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