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說,那就是遠近聞名的青岩寺,裏麵有個觀音老母,通天顯聖。她說,這座觀音,在普天之下是獨一無二的,別的都是正襟危坐,唯獨這座觀音歪著脖子,所以,俗稱“歪脖老母”。
“為什麼她要歪脖兒呢?”我好奇地問。
祖母說:大概是二三百年前吧,這一帶洪水泛濫,閭山腳下的村莊全都淹沒在大水裏,人們被迫爬到青岩寺下的山坡上避難。水勢不斷地上漲,這時候,遠處一個白點隨著大水漂了過來,漸漸地看清了,原來是個蓮花寶座,上麵端坐著觀音老母的石像。人們注意到,就在說話間,洪水已經悄悄退下。這才想起,原來是南海大士來解救受難山民了。大夥就商量把觀音石像請進山頂石洞中供奉起來。待到把石像抬至洞口,才發現石洞裏麵矮了幾寸。有的提議:蓮花座不要了,馬上遭到山民的反對,說,我們在家還坐板凳、坐椅子呢,讓觀音老母整天站在地上,於心何忍?可是,不這樣,又怎麼辦呢?正在為難中,一個山民小聲嘟囔一句:“老母若是把頭歪一下,就妥了。”話還沒有落音,就見石像脖子歪了過去。於是,山民立刻把她請上寶座,然後,大家就跪拜如儀。下麵的人裏三層、外三層,排著隊前來磕頭、燒香,有的求子息,有的祈平安,有的請福,有的討藥,直到天黑才漸漸離去。
從遠古虞舜時開始,醫巫閭山就受封為幽州的鎮山,成為中華大地上北方民族的發祥地與祖居地。在人們心目中,它是一處聖潔無比的神山聖域,充滿了靈異感與神秘感。傳說,當年秦始皇聞說醫巫閭山景色絕佳,但遠在塞外,遊觀不便,於是,命令八方神祇用趕山鞭驅趕,讓它前往三秦。可是,渾身被抽打得血跡斑斑,醫巫閭山依然紋絲不動。為此,金代詩人賦詩銘讚:
幽州北鎮高且雄,
倚天萬仞蟠天東。
祖龍力驅不肯去,
至今鞭血餘殷紅。
這樣,閭山於靈聖之外,又博得英雄山的美譽。
北魏、隋、唐以降,曆代有許多帝王前來祭祀、朝拜。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句麗時,曾在山下駐蹕,詔令此後“要每年一祭”;過了一百年,他的玄孫唐明皇李隆基,又冊封醫巫閭山為廣寧公。而遼、清兩個朝代,竟有十二位帝王親臨拜祭,多達四十二次。這在北方名山中,是絕無僅
有的。
閭山山勢為南北走向,綿亙九十華裏。山的這麵,鋪排著無邊無際的草場和田野,一道蜿蜒的長堤像一把利劍似的把它們切開。長堤裏麵,散布著幾個小小的村落,統一的名稱叫“大荒鄉”。它和《紅樓夢》裏的“大荒山”不同,並非大文豪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一個真實的存在,直到今天,還叫著這個名字,盡管它早已不再荒涼、闃寂了。這裏處於幾個縣的交界,曆朝曆代都是“三不管”地區。幾個小村落,包括我家所在的狐狸崗子,像是拂曉的星辰,空曠寂寥,沒著沒落地拋撒在望眼無邊的荒野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