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青春年少時並不知惜取韶光,直到年華老大,百事無成時,才痛悔前塵,但為時已晚。清代詩人孫嘯壑寫過一首哲理性很強的七言絕句:“有燈相對好吟詩,準擬今宵睡更遲。不道興長油已沒,從今打點未幹時!”其間寄寓著過來人的沉痛反思與頓悟。世間許多寶貴的東西,擁有它的人常常並不知道珍惜,甚至忽視它的存在;隻有失去了它的時候,才真正認識到它的可貴,懂得它的價值。如同億萬富翁體味不到窮光蛋“阮囊羞澀”的困境一樣,青少年中很多人不能充分理解中老年人惜時如金、奮力拚搏的急切情懷。
人總會老的,對此絕無異議。但正如古人所說:“老似名山到始知”。在許多年輕人看來,“老”是極其遙遠並且難以想象的事,因此,“我也會老嗎?”竟是個疑問,至少是沒有考慮過它。有鑒於此,美國盲姑娘海倫凱勒在她的著名散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提議,“我們最好把每天都看成是自己生命的最後一天。持這種態度對待生活,才能深刻體會生命的價值。我有過這樣的想法,如果讓每個人在他成年後的某個階段,失明幾天,失聰幾天,也許是很有益的。黑暗將使他們更加珍惜光明,寂靜將教會他們領略喧嘩的歡樂。設想一下,如果你隻剩下三天的時間利用視力,那麼,該如何發揮它的作用呢?隨著那即將降臨的第三天夜晚的到來,當你已經意識到了太陽不再為你升起時,你該怎麼辦呢?”
也許我們覺得這位盲姑娘過於吝嗇—為什麼隻設想三天而不是更多時間呢?但這對於她來說,已經是奢望了。她曾感慨無限地說:“啊,如果我有哪怕隻是三天的機緣,讓我的眼前大放光明,該有多好!那時,我將能看多少東西啊!”我相信,一切耳聰目明且神智健全的人,當聽到這些晨鍾暮鼓般的“醒世恒言”時,總不會冥頑不靈,無動於衷吧。
有人寫過一篇題為《減去十歲》的小說,說某單位傳開一個喜訊:上邊要發一個文件,把大家的年齡都減去十歲。於是,人們奔走相告,各打各的美妙算盤,結果當然是一場荒誕的夢幻。其實,與其當綠鬢消磨、老之將至時,寄希望於減去十年—爭取年輕十年,何不提前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刻苦拚搏、自強不息呢!
與時間緊密聯係在一起的,就是讀書奮進。我在《節假光陰詩卷裏》一文中,描述了自己朝乾夕惕、刻苦向學的情景。然後自作問答:“也許有人要問:這樣埋頭苦讀,摒絕了各種娛樂活動,為什麼不感到枯寂呢?”答曰:“凡事著迷、成癖以後,就到了‘非此不樂’的程度,不僅沒有厭倦情緒,有時甚至甘願為此作出犧牲。柳永詞中說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正是這種境界。看過《聊齋嬌娜》的,當會記得這樣一個情節:嬌娜給孔生割除胸間癰疽,‘紫血流溢,沾染床席,生貪近嬌姿,不惟不覺其苦,且恐速竣割事,偎傍不久’。讀書固然是苦差使,但苦中有樂,樂在其中。林語堂有個很幽默的說法:讀書要能產生濃厚興趣,必須在書境中找到情人,‘一旦找到文學上的情人,必胸中感情萬分痛快,而靈魂上發生猛烈影響。如春雷一鳴,蠶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據筆記小說記載,明人屠本畯平生好讀書,至老尚手不釋卷。有人問他:‘老矣,何必自討苦吃?’他的答複是:‘我於書,饑以為食,渴以為飲,欠伸以當枕席,愁寂以當鼓吹,未嚐苦也。’雖然沒有說‘生活中當情人’,但迷戀之情並無稍異。”
在抒懷散文《我的四代書櫥》中寫道:
四代書櫥,比肩而立,占去了我的臥室與客廳的半壁江山,使原本就不寬敞的居室顯得更為褊窄。但環堵琳琅,確也蔚為壯觀。縱然談不上桂馥蘭馨,書香盈室,但,“四壁圖書中有我”,畢竟不失雅人深致。盡可以誌得意滿,顧盼自雄,說上一句:“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麵百城!”
清夜無眠,念及眾多古聖先賢、碩學鴻儒、騷人墨客,各以其佳篇名著,競技閑庭,頓覺蓬蓽生輝,蕭齋增色。陶彭澤當年不為五鬥米折腰,而今卻佇立櫥中,靜候主人光顧;而開創了中國大寫意派,“病奇於人,人奇於詩”的徐文長,也居然俯首降心,屈己以待。
慚愧的是,櫥中隻有部分書籍我曾匆匆過眼,餘則連點頭之識也談不到。我當在有生之年,焚膏繼晷,夕惕朝乾,加倍地黽勉向學,以不負諸賢的青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