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重在養心
當人們處在極端逆境之中,對於身體健康(其實也就是對待生命),往往采取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種是情懷抑鬱,意誌消沉,悲觀絕望,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抱著混的態度;另一種則是主動適應變化了的環境,保持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愛護身體這一“事業的本錢”,條件越是惡劣,越是要注重養生,爭取葆有一副健康的體魄。張學良正是這樣。
他的後半生,可說是時時刻刻都在和抑鬱、消沉做鬥爭。依常人之見,像他那樣,由大紅大紫、高官顯位,一下子落入深淵穀底,千重浪裏翻騰過,百尺竿頭跌下來,如果心路窄,想不開,即便不自尋短見,也早就愁死、悶死、窩囊死了。可是,他恰恰相反,一切都泰然處之。
關鍵的一條,是抱有堅定的信念,這是一個人身心健康、益壽延年的強大精神支柱;從醫學角度看,它能最大限度地增強神經和內分泌係統的調節功能。變化再劇烈,環境再惡劣,處境再艱難,他也總是深信自己所堅持的道路是正確的,為抗日救國犧牲一切都是值得的,從而能夠靜觀世變,笑對未來,坦然麵對一切風波險阻、困苦顛折。
養生之要,在於養心。《黃帝內經》中有個著名的律條:“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說的是從心境上、精神境界上去養護正氣,以避免疾病的發生。醫書上說,心態健康,就自然能夠最大限度地增強神經和內分泌係統的調節功能,提高抗病、抗衰能力,正所謂:“樂則長壽”。俗話也是這樣講的:“想得通,看得空,才能成為長壽翁”。
老先生有個口頭禪,叫作“百折不惱”。“撓”的諧音是“惱”。“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宋代詞人張孝祥的兩句詞,恰可為他的心態寫照。認識必然,就是自由。既然命運如此,也就“既來之,則安之”。“活人不叫尿憋死”,總得找個新的生活方式來適應惡劣的環境。
老先生並非完人,更不是聖者,高明之處在於,他比同時代的許多政治家看得開一些,能夠拿得起,放得下。同他在一起,人們都感到很隨便,很放鬆。他同一般政治家的顯著差別,是率真、粗獷,人情味濃;情可見心,不假雕飾,無遮攔、無保留的坦誠。這些都源於性靈,映現出一種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大概隻有賦性超拔、心無掛礙、自信自足的智者、仁人,才能修煉到這種地步吧。
國民黨元老、台灣當局“總統府資政”張群在張學良九十華誕祝壽詞中,說過一句發人深省的話:“英雄回首即神仙!”看來,張學良的這種情態,無疑就是一種“神仙境界”。“順乎本性,就是身在天堂。”此言誠不虛也。
在美期間,張學良曾接受過紐約《世界日報》記者的采訪,以下是訪談記錄摘要:
記者問:即將滿百歲啦,您的感受怎麼樣?
張答:做個小老百姓,最舒服。我也感謝主,給我那麼好的生活,那麼長的壽命。
問:對於百歲以後的生活,您覺得該怎麼過?
答:還是做個小老百姓吧。我現在是政治思想一點也不碰。
問:國民黨現在台灣,已經不執政了,張先生知道吧?
答:我連知道都不想知道。我現在就是要做個小小老百姓。
問:您的長壽有什麼秘訣?
答:我這個人就是沒什麼思想,什麼都不放在心上。
問:您在飲食上,現在特別喜歡吃什麼?
答:我有什麼就吃什麼。
問:聽說您很久不打麻將了?
答:我還打啊。
問:沒有啊,您很久不打了。
答:我沒有錢。(笑著,再追加一句)我一個錢都沒有。
問:該是夫人幫您保管著?
答:那我什麼也不在乎,我就是睡大覺。
問:夫人陪伴您這麼長一段時間,談談您對她的感情?
答:我太太很好。最關心我的,是她。
問:您的氣色及精神,比前陣子好多了。
答:我就是過簡單的生活。
問:張先生,您現在最喜歡的是什麼?
答:我最喜歡小孩子,我喜歡跟小孩子在一起,小孩子很天真。
問:外麵有傳言說,您因為年齡大了,又生了病,所以腦子會有些不大清楚。我看不是。
答:管他呢!我根本不到外邊去。
訪談以笑聲結束。老人對自己的回答似乎很滿意,自得地微笑著。
百歲老人說話簡捷明快,思路清晰,有時還夾雜著玩笑、調侃,但句句都閃爍著灼灼真情。這次答記者問,是他的生命途程中的最後一次。因而,也可以看作是向這個世界的告別詞。裏麵有四個相互貫穿的關鍵詞語:“做個小老百姓”、“過簡單的生活”、“什麼都不放在心上”、“管他呢!”應該說,這是非常低調的;然而,也是他的做人準則的至上而超拔的昭示。
試想,一個人若能滿足於“做個小老百姓”、“過簡單的生活”,那還會有什麼聲名貨利的追逐、得失榮辱的掛牽?自然也就能夠抱定毀譽由人的超然態度,“什麼都不放在心上”、“管他呢!”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在這個俗世上,要想做到看空一切,原非易事。這看似簡單至極的四句話,實際是過來人的一番徹悟。一般的沒有經過大起大落、劇烈磨折,缺乏足夠的生命體驗的人是難以做到的。之所以有“英雄回首即神仙”的說法,即在於回首看紅塵這一點。“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金銀忘不了。終朝隻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講的是一種由迷到悟的過程,不是過來人,既講不出來,更難以悟解。
張學良恢複自由之後,曾與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醫學欄目主筆詹姆斯林德有如下一番對話:
林德:據說蔣介石大元帥幾次決心要處決你,你為此感到恐懼嗎?
張:我也沒法猜他想不想對我下手,何時對我張某下手。要是我天天這麼想,哪怕隔三差五想這麼一回,那我還活不活了?我沒有辦法,哪怕他明天槍斃我,我今天該怎麼活還怎麼活。
林德:你感謝蔣夫人嗎?
張:終身難忘。
林德:你對趙一荻女士有什麼要說的?
張:“德音莫違,及爾同死。”(引自《詩經邶風》,意思是:莫要背棄往日美好的誓言,與你生死相依兩不忘。)
林德:你還要感謝誰呢?
張:樹和大米。
林德:樹和大米?
張:我居住的地方都是遠離城市的大荒之地,有一項好處就是樹多。樹是個好東西呀,它對這個肺呀、皮膚呀,是太有好處了。樹是個寶,沒有那些樹木,我張學良可能就會早早枯萎了。還有一個大米,就是大米熬出來的米油湯,那也是個好東西。我生下來就是米湯喂養的我,以後,我就相信這個米湯。這兩點我以前沒講過,今天貢獻出來,供你們研究。
健康生活方式
講健康長壽,人們往往強調良好的身體素質。其實,要論體質,張老先生並不強壯,應該說,缺乏一個堅實的底子。年輕時,沉溺在溫柔富貴鄉裏,縱情聲色;並且吸過鴉片,形銷骨立,弱不禁風;沒到中年,即被監禁在環境惡劣、飲食條件很差的深山古洞裏,可說是曆經劫難,飽受艱辛。而且,自幼脾氣十分暴躁,動輒發煙冒火。好在他有一副堅定的信念,曠達的心性。他好玩、好動,好唱,遇有鬱悶不舒之事,善於通過遊玩轉移心頭的積憤,而心裏又不裝事,隨時能夠把火氣發泄出來。打打麻將,唱唱京劇,什麼《四郎探母》、《打棍出箱》啦,唱上三兩個段子,怒火一下就慢慢平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