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墩上的悖論02(2 / 2)

古書中,黃帝也寫作“皇帝”,其含義為“皇天上帝”。傳說在神話王國中,其他諸神分管東西南北各方和春夏秋冬四季,而他則雄踞中央,成為地位最高的天帝。各部落間遇有爭執事端,一律向他提出訴訟,由他以領袖身份裁斷是非,協商解決。古籍記載,黃帝在位一百年,期間,群黎安居樂業,敦睦禮讓,風調雨順,歲時豐稔,開創了一個人世間的樂園。

戰勝攻取之後,他與臣民一起,主要致力於創造各種凝結著聰明才智的大量物質和精神財富:首創井田製度,劃分地塊為“井”字,四圍八家為私田,中間一塊為公家財產;建立雛形的政治體製,劃野分疆,析全國為九州;設官司職,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的主張。從前部落間作戰,隻是投擲石塊,通過發明弓箭,提高了戰鬥能力;並演習陣法,布成隊列,指揮兵員有序進退。教人以泥土木石建造耐用的房屋,剝下獸皮,用以製作衣裳;製造舟車,將粗大的樹木從中刳空,放入水中載渡過往行人;同時,把直木插進兩個圓輪中間,使之運轉並帶動平板前行,逐漸發展成後來的車輛;燒製陶器,捕魚狩獵,播種五穀,飼養六畜,創醫學,造文字,製樂器,調音律,全麵開創了中華文明。孫中山先生有詩讚曰:“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實際上,產生於文化史源頭的神話所記錄的曆史,並非超人或英雄的個人行跡,而是詩化了的整個民族生活的折光映現。作為一個時代的文明交彙點,它總是把大範圍的時空信息壓縮到一個時段或一個人物身上。上述那些發明創造,無疑是曆經很長時間並由多人共同完成的;但在沒有“上帝觀念”的族群,黃帝作為遠古史上“英雄時代”深受群眾愛戴,而且尚未脫離生產實際的英雄祖先,這些曠世殊勳便自然地統統歸結到他這個綜合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