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墩上的悖論06(1 / 1)

皇帝乎?苦工乎? 二

關於大洪水的傳說,在古代神話係列中,帶有極大的普遍性。除了非洲、北歐與東亞外,幾乎遍布於整個世界。這當是由於洪水所帶來的巨大災難,留給世人曆久不磨的傷痛記憶。這種記憶又是群體性的,經過一代代的流傳、豐富、誇大、加工,遂逐漸積澱而進入群體創造的神話。在這裏,宗教信仰起著積極促進的作用,以致把它歸因於神對於人間充滿罪惡十分不滿,要用大洪水消滅掉他的全部創造物—而這些創造物,正是上帝用泥土造出的人類始祖亞當、夏娃,犯了原罪,被逐出伊甸園而一路發展來的。

但是,在中國,華夏民族關於大禹治水的傳說,卻沒有洪水毀滅人類和懲罰原罪、人類再造的主題。大禹的後麵沒有宗教和神的存在。在對於洪水成因的闡釋上,也與世界其他地方迥然不同。從中國古文獻記載看,主要是當時中原地區比現在要溫和得多,加之,森林草原茂密,雨量充沛,導致雨季江河泛濫,洪水橫流,成為威脅人民生命安全的一大禍患。因而,治水的大禹便更多地具有現實中英雄人物的形象,其艱苦奮鬥精神也就更具現實意義與人文價值。這一類論斷,已為近代氣象學、地質學所證明:中國從五千年前的仰韶時代到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黃河流域的氣候比現在溫暖、潮濕得多,河水的徑流量和窪地的蓄水麵積劇烈增加。亞熱帶的雨水偏多,造成了這一地區洪澇災害的頻發,加之海侵的影響,便有了堯舜禹時期“湯湯洪水方割”、“浩浩滔天”的記載。

從中華體係的神話傳說中可以看出,華夏民族的神化英雄,既不像古希臘超人赫拉克勒斯那樣,從天神那裏派生出來,最後又回歸到天神那裏去,也不像由上帝派遣,像耶穌那樣,始終遵循和體現上帝的意誌;而是憑借自身的聰明才智、道德表率力量和悲天憫人的情懷,以犧牲與奉獻精神造福世人。他們主觀能動地應合於“天命”,竭盡一己之力,而不做一切聽命於天神的消極被動角色。大禹屬於這一類英雄人物的典型。

古籍中記述的大禹,是一個智者的形象。他不僅身體力行,勤於勞作,而且充滿了人生智慧。他並非光憑一腔熱情,隻知挽起褲腿帶頭苦幹,而是首先通過調查研究,製訂符合實際的治水方案。接受乃父鯀阻障洪水導致失敗的教訓,根據水流就下的特性,確定了“以疏為主、疏堵結合”的治水方略。《淮南子》說:“禹之決瀆也,因以水為師。”以水為師,就是按照水流運動的客觀規律,因勢利導,疏河導川。他把很大精力用於實地查勘,為的是準確掌握河道流經地域的地形地貌情況。《禹貢》中記載,禹在查勘水情時,“左準繩,右規矩”,“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就是使用類似今天的垂線、角尺、圓規之類的測量工具,隨地以堆石或刻記樹木的方式作為測量的記號。看來,當時已經掌握了原始的數學與勘測知識。

說到大禹的智慧,古籍《戰國策》中記載了這樣一樁軼事:臣工儀狄釀造出了美酒,把它進獻給夏禹。禹王飲後,認為十分甘甜,但從此就疏遠了儀狄,也不再飲酒了。他說,我們應該記住,後世一定會有因為嗜酒而遭致亡國的君主。詎料,此言竟然一語成讖。大禹去世後,由他的兒子啟繼位,晚年的夏啟,“淫溢康樂”,飲酒無度,導致了國運衰頹;他的兒子太康尤其荒淫,飲酒、打獵,最後失位;待到末代皇帝夏桀,竟然構築酒池、糟丘,宴飲時,最多達到三千人,像牛群飲水一樣,在鼓聲中一齊從岸上向酒池伸下脖子,狂吸痛飲。針對他的淫靡無度,民眾們詛咒說,太陽啊,你快點亡吧!我們情願跟你一起亡呀!夏代飲酒之風頗盛,這從二裏頭出土的陶器中各種酒器占有相當的比重,可以得到證實。

殷商得國之後,便流傳下來一句鏗鏘作響的話:“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可是,酒色財氣,這些關係到基本人性的東西,世上是誰都無法禁絕的。結果,說歸說,落到實際上,嗜酒、群飲之風照樣熾烈,到了最後,殷紂王把它推向極點,以致其庶兄微子悲歎:“沉酗於酒”,“殷其淪喪”!周初,接受夏、商縱酒敗亡的嚴重教訓,立國伊始,便發布《酒誥》,把戒酒同成敗興亡聯係起來,下令嚴厲禁酒,徹底製止“群飲”、“崇飲”,違者處以死刑。

夏商周三代以及秦漢以降,曆朝曆代層出不窮的“以酒而亡其國”的慘痛教訓,都共同驗證了大禹的見微知著的驚人的洞察力與預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