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上朝陽西下月 四
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敘述過一個“寸草為標”的故實:
在那些陳列品之間有一樣東西值得一提的,是“寸草為標”。據說這是康熙皇帝留下來的一種家規的象征。這位皇帝曾經這樣規定過:宮中的一切物件,哪怕是一寸草都不準丟失。為了讓這句話變成事實,他拿了幾根草放在宮中的案幾上,叫人每天檢查一次,少了一根都不行,這就叫“寸草為標”。我在宮裏十幾年間,這東西一直擺在養心殿裏,是一個景泰藍的小罐,裏麵盛著三十六根一寸長的幹草棍。這堆小幹草棍兒曾引起我對那位祖先的無限崇敬,也曾引起我對辛亥革命無限的憤慨。但是我並沒想到,康熙留下的幹草棍雖然一根不曾短少,而康熙留下的長滿青草的土地被兒孫們送給“與國”的,卻要以成千上萬平方公裏計。
這裏體現了康熙皇帝作為一代英主,堅持國家與民族的“大一統”的光輝思想。
整個清代前期,“三祖一宗”(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順治、清聖祖康熙和清太宗皇太極)一直堅定地奉行這一思想傳統。他們以實現統一、鞏固統一、發展統一為依歸,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完整,展開了長達百餘年艱苦卓絕的鬥爭。他們內平叛亂,外禦強敵,經文緯武,拓土開疆,創立下中華一統的煌煌盛業,奠定下現當代中國版圖的堅實基礎。其中最堪稱頌的就是這位康熙大帝。
在他統治的初期,南方有“三藩”割據,東南海上有鄭氏政權占據台灣,西北邊疆有蒙古準噶爾部上層分子製造民族分裂,東北部沙俄侵略勢力卷土重來,入侵黑龍江流域。形勢十分嚴峻。親政之後,康熙帝首先除掉了鼇拜集團,實現了君主集權,這為鏟除各種分裂勢力,維護國家的大一統,創造了政治條件。
當時,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擁兵自重,割據一方,與中央對峙。特別是實力最為雄厚的吳三桂,於康熙十二年,以“反清複明”為號召,向朝廷展開了大規模的武裝進攻,來勢十分凶猛。康熙帝堅決果斷,且又調處有方,對強藩吳三桂堅決打擊,對隨同叛亂的耿、尚等人,實施撫剿兼用、分化瓦解的方針,並封賞、重用一批漢族將領,經過八年苦戰,終於取得了平叛全勝,維護了中國的統一。
“三藩之亂”平定以後,製止分裂、解決台灣鄭氏政權長期割據的問題,就成為當務之急了。台灣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明代末年被荷蘭人侵占,後來鄭成功率軍驅逐荷蘭殖民者,收複了台灣,大有功於中華民族;但他的子孫及其統治集團,卻堅持割據,實質上是堅持分裂。他們仿琉球、朝鮮例,隻稱臣納貢,同清朝保持藩屬朝貢關係。在招撫政策行不通、談判失敗的情況下,康熙帝聖裁獨斷,任命施琅大將軍為福建水師提督,統率大軍跨海出征,終於使台灣回歸祖國。
麵對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的頻繁蠢動,康熙帝明確表態:“環黑龍江流域一水一溪,皆我領土,決不能允許沙俄侵占。”康熙二十二年,調兵永駐黑龍江,緊接著,又先後發起兩次雅克薩反擊戰,將沙俄侵略者逐出中國領土。後來又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收複了黑龍江流域被俄占領的失地,並從法律上明確肯定了黑龍江流域、烏蘇裏江流域是中國的領土。隨著條約的簽訂,戰爭也宣告終結,得以及早騰出手來解決噶爾丹叛亂問題,有利於進一步完成國家的統一。
“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清史稿聖祖本紀》中對康熙大帝的評價,應該說是很確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