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事人還清晰地記得,光緒三十四年十二月初二舉行登極大典那天,天氣奇冷,年僅三歲的溥儀,被人抬上了太和殿,放在又高又大的皇帝寶座上。由於緊張、害怕,他在龍墩上號啕大哭,連聲叫喊:“我不挨(待)這兒!我要回家!我不挨(待)這兒!我要回家!”他的父親、攝政王載灃扶著他,急出了滿頭大汗,一個勁地勸哄說:“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這番話,曾引起在場的王公大臣竊竊私議,認為太不吉利,乃是“不祥之兆”。民間也流傳著順口溜:“不用掐,不用算,宣統不過二年半。”果真,很快他就下台、完蛋了。而後便真的回到了老家—他的出生地醇親王北府。
當時,根據“清室優待條件”,“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仍然留在紫禁城裏過著異化了的帝王生活。但“光複故物”、“還政於清”的複辟活動,卻在暗地裏醞釀著、籌劃著,由王爺、師傅、內務府大臣們指導著溥儀去扮演這種角色。“但是後來我逐漸地明白,”溥儀回憶說,“實現複辟理想的實際力量並不在他們身上,連他們自己也明白這一點。說起來滑稽,卻是個事實:紫禁城的希望是放在取代大清而統治天下的新貴們的身上的。第一個被寄托這樣幻想的人,正是引起紫禁城憤憤之聲的袁世凱大總統。”
其實,這種寄托也是大謬而不然的。袁世凱惦著複辟倒是不假,但他想的卻是自己當皇帝。隻是,好景不長,僅僅八十三天,還沒等龍墩坐熱乎就被氣死了。繼任民國大總統的是黎元洪,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於是,紫禁城裏的“小朝廷”又派人前去祝賀,寄希望於新的權貴。黎元洪也派了代表答謝,並將袁世凱要去的皇帝儀仗送回了紫禁城,“小朝廷”的內務府又開始活躍起來,擬旨賜諡法、賞花翎頂戴,又授什麼“南書房行走”,又給太妃們選秀女,忙得個不亦樂乎。而在國民政府那麵,兩巨頭之間的矛盾逐漸趨於激化,軍閥割據、紛爭,日甚一日。
在這種形勢下,一向效忠清王朝的北洋係軍閥、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張勳等人,認為皇清複辟的時機已到,遂於1917年(民國六年)6月14日,以調停為名,率領三千名“辮子兵”進駐北京。康有為也不甘寂寞,趕忙化裝成鄉下老頭,揣上事先擬好的複辟詔書,潛入了紫禁城。於是,一場複辟清王朝的鬧劇開演了。
伴隨著“宣統”年號宣告恢複,溥儀便又重新登上了皇帝寶座,頒發了一係列封官授爵的詔書。當時北京城裏,一片烏煙瘴氣,警察們通知各戶懸掛龍旗,居民們一時找不到,就用紙糊的來應付;一些遺老遺少紛紛放下了頭上已經盤起的辮子,找出壓在箱底的蟒袍,或者到估衣店裏租買,然後匆匆趕到皇宮,準備入朝受封承賞。結果,滿街上奔走的都是一些仿佛“從畫上走出來的人物”,到處是拖著辮子的袍袍褂褂、花翎頂戴。報紙出版了報道複辟消息的“號外”。隻是,這場鬧劇開場突然,收場也快,不到十二天,宣統皇帝便又被趕下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