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載心香域外燒
一
那天在河內我國駐越南大使館,聽到一個驚人的信息:初唐“四傑”之首、著名文學家王勃的墓地和祠廟在越南北部的義安省宜祿縣宜春鄉,那裏緊靠著南海。《舊唐書》中本傳記載,王勃到交趾省父,“渡南海,墮水而卒”。罹難場所和葬身之地向無人知,想不到竟在這裏!
由於急切地想要看個究竟,第二天,我們便在越南作家協會外聯部負責人的陪同下,驅車前往實地訪察。一路上的話題,自然離不開這位短命的天才詩人。對於一個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外國文學家,友好鄰邦的同行們不僅熟知,而且饒有興趣,確屬難能可貴。隻是,我們心裏越是急切,汽車越是跑不起來,路又窄,車又多,不足二百公裏的路程竟然走了六個小時,到達那裏已經是夜幕沉沉了。
我們在海邊一家簡易旅館住下。客房在樓上,很空闊,窗戶敞開著,夜色陰森,林木縫隙中閃現出幾星漁火,雜著犬吠、鴉啼,空穀足音一般,令人加倍感到荒涼、闃寂。“嘩—嘩—嘩”,耳畔濤聲陣陣,好像就轟響在腳下,躺在床上有一種船浮海麵,逐浪飄搖的感覺,似乎隨時都可能漂走。遲遲進入不了夢鄉,意念裏整個都是王勃—到底是怎麼死的,死了之後又怎麼樣,··很想衝出樓門,立刻跑到海邊去瞧一瞧,無奈環境過於生疏,隻好作罷,聽憑腦子去胡思亂想。
當年,少陵詩翁出巫峽,至江陵,過詩人宋玉故宅,曾有“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的慨歎,其時上距宋玉時代恰值千年上下;於今,又過去了一千多年,我們來到了另一位名揚中外、光耀古今的詩人的終焉之地,不僅是“蕭條異代”了,而且遠托異國,自然感慨尤深。我多麼想望,這位同族同宗的先輩文豪,能夠走出泉台,詩魂夜訪,相與促膝歡談,盡傾積愫啊!他那膾炙人口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名句,不知傾倒了多少顆熾熱的遊子之心,今天晚上,爾我竟然“天涯作比鄰”了,真是三生有幸,“與有榮焉”。
二
東方剛剛泛白,我便三步變作兩步地飛馳到海邊。風很大,衣服被鼓脹得像個大包袱隆起在背上,海潮也漲得正滿,目力所及盡是如山如阜的滔滔白浪。幾隻漁船正劈波入海,時而被拋上浪尖,時而又跌下穀底。說是船,其實本是藤條編的大圓笸籮,裏外刷上厚厚的黑漆。平時扣在潮水漫不到的沙灘上;捕魚季節到來,漁民把它們翻轉過來,然後推進海裏,手中架起長長的木槳,艱難費力地向前劃行著。
當地文友說,這裏是藍江入海口,距離中國的海南島不遠,大體在同一緯度上。氣候很特殊,看上去灘平坡緩,視野開闊,沒有任何遮攔,可是,老天爺卻老是耍脾氣,喜怒無常,瞬息萬變。說聲變臉,立刻狂風大作,攪動得大海怒濤洶湧,麵目猙獰,往來船隻不知底裏,時常招致滅頂之災。聽到這些,王勃遇險的因由,我已經猜到幾分了。
草草用過了早餐,我們便趕忙去看王勃的祠廟和墓地。聽說有中國作家前來拜望王勃,鄉長停下正在進行的會議,早早等候在那裏。見麵後,首先遞給我一本鉛印的有關王勃的資料。封麵印著王勃的雕像,裏麵還有墓碑的照片,正文為越南文字,後麵附有以漢文書寫的《滕王閣序》。大家邊走邊談,突然,一大片荒榛斷莽橫在眼前,幾個圓形土坑已經長起了茂密的茅草。鄉長指著一塊凸凹不平的地基說,這就是王勃祠廟的遺址,整個建築1972年被美國飛機炸毀了。我急著問:“那麼,墳墓呢?”當地一位鄉民指告說:離這裏不遠,也都被炸平了。這時,鄉長從我手裏取回資料,讓大家看封底的照片—炸毀前此地的原貌:幾株參天喬木籠罩著一座園林,裏麵祠堂高聳,徑路依稀,不遠處有荒塚一盔,累然可見,徜徉其間還有一些遊客。於今,已全部化作了塵煙,進入了虛無。真是“此情可待成追憶,留得殘圖紙上看”了。
全場靜默,榛莽無聲。蒼涼、淒苦、憤懣之情,壅塞了我的心頭;而目光卻繼續充盈著渴望,我往四下裏搜尋,很想從曆史的叢殘碎片中打撈出更多的劫後遺存。於是,又撥開對麵的灌木叢,察看隱沒其間的一座墓碑。已經斷裂了,碑額拋擲在一旁,以漢字刻寫的碑文多處殘損,而且漫漶模糊,大略可知豎立於王勃祠廟重修之際,時間約在18世紀末年。
三
王勃字子安,山西絳州龍門人,生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祖父王通,世稱“文中子”,是隋末的知名學者,聲望極高,“往來受業者,不可勝數,蓋將千餘人”,唐初許多著名人物,像李靖、房玄齡、魏徵、薛收等,都是他門下的弟子;叔祖父王績,是著名詩人;父親王福畤、伯父王福郊也都聲譽素著。在這樣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熏陶下,王勃的諸兄弟都是“一時之健筆”,而他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一生著述甚豐,有《王子安集》傳世。
他悟性極強,六歲善文辭,即有“神童”之譽。他見到庭前的風吹葉落,便隨口吟出:“高高山頭樹,風吹葉落去。一去數千裏,何當還故處!”寥寥二十個字,竟然隱喻了他一生的行藏。當時在場的有他父親的摯友杜易簡,聽後便說,此子日後必將長成參天的大樹。九歲時,他讀了顏師古所著《漢書注》,一一指摘其中疵誤,並輯錄成冊,博得周圍名士交口稱讚。因為顏師古是唐初著名的文獻學家,素稱功底深厚,學風謹嚴,考據翔實。顏氏以其畢生功力,精心修撰了這部著作,被奉為研習《漢書》的學術經典。而一個小小孩童,竟能從中尋疵指謬,實在不同凡響。後來,經朝廷重臣劉祥道舉薦給唐高宗,王勃入朝為朝散郎,當時才十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