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生死關頭,激勵廣大誌士仁人,舍生取義,臨難不苟;在日常生活中,“浩然之氣”也曾發揮出巨大的精神能量。台灣著名學者傅佩榮講過一則故事:1950年代,台灣大學經濟拮據,辦學條件艱難,師生生活十分貧困。傅斯年校長向學生推薦了兩本書,其中第一本就是《孟子》。時值寒冬,又冷又餓,於是,大家就念《孟子》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誦讀著,議論著,就不感到冷了,肚子也忘記餓了。後來從這裏走出很多知名專家、學者,他們身在域外,還經常憶起大學時代讀“浩然之氣”的情景。
二是“尚誌”(使自己誌行高尚)。孟子反複強調“從其大體”——“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又說:“養心莫善於寡欲。”按照朱熹《集注》的解釋:“賤而小者,口腹也;貴而大者,心誌也。”可以引申為:大體,指道德修養、高尚人格,亦即居仁由義;小體,指聲色貨利、物質欲望。他把慕仁向義還是逞欲逐利看作是區分君子、小人的標誌。當年子貢在談到老師孔子的學問時,曾有“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之說,當與此同義。
宋代理學家陸九淵,總是教人“先立乎其大”。結果有人譏諷他:除了“先立乎其大”一句,全無其他伎倆(本事)。他聽了不以為忤,反而說:這個人真了解我。
三是“反求諸己”(反躬自責)。孟子傳承、發展了孔門關於“自省”的聖訓,進而強調:出了問題,要從自身查找原因。他說:“行有不得者,反求諸己”;“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又說:“反身而誠(反躬自問,一切都是誠實無欺的),樂莫大焉。”
四是曆經艱苦磨煉。孟子指出:“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每一行為總是不能如意),所以動心忍性,曾(同增)益其所不能。”他特別強調憂患意識與危機感。“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這是他的名言。他還說過:人的德行、聰明、道術、才智,往往來自危險的處境,亦即種種災患。隻有那些孤立之臣、庶孽之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方能通曉事理,練達人情。
五是升華人生境界。孟子有言:“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這段話意蘊豐富,不太好懂,其實說的是人生的六種境界:第一層是善——值得喜歡,使人覺得可愛,這就是善(也就是好);第二層是信——好處實實在在,令人信服、信任;第三層是美——那些好處充滿於他本身,當然美;第四層是大——不隻充實,而且輝耀四方,發揚光大;第五層是聖——大而能化,融化貫通,是為化境;第六層是神——聖德到了神妙不可測量的高度,此乃至上境界。
四
孟子很看重士君子的社會責任,說:士人出來任職做官,為社會服務,就好像農夫從事耕作一樣,這是他的職業。士之出仕,“天下有道,以道殉身(政治清明,道為己所運用);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政治黑暗,不惜為道獻身)”;士君子應該“居天下之廣居(仁),立天下之正位(禮),行天下之大道(義);得誌,與民由之(偕同百姓循著大道前行),不得誌,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與列國爭霸、以攻伐為能事形成尖銳的對立,孟子堅持仁政學說、德治思想,把修身與為政、倫理與政治、仁政主張與民本思想結合起來,走“仁者愛人”、“以德服人”之路。倡導省刑罰,薄稅斂,使民以時,取民有製;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恩辦法治民施政,這樣才能得民心,無敵於天下。呼籲君王“貴德尊士”,“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強調重教育,“覺斯民”,“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奉為人生至樂。
為了推行自己的政見,建立理想型社會,孟子終其一生,宣揚教化,尚誌篤行。學成之後,先是在鄒國授徒設教;過了四十歲,開始其政治生涯,出鄒、遊齊、過宋、適梁、訪滕、入薛、至魯,為卿於齊,最後歸鄒。其間,他曾會見過齊威王、宋王偃、滕文公、鄒穆公、魯平公、梁惠王、梁襄王、齊宣王等多位君主。每至一國,都曾積極建言、熱情論辯、肆意批評,但其政見、主張終竟未得施行,不免到處碰壁;最後,隻好黯然歸隱,二十多年致力於教育與著述。這一經曆,與先師孔子相似,但二者相較,還是孔子的際遇差強一些,畢竟出任過中都宰、司空、大司寇,還曾代理過相職;而孟子隻當過短期的客卿,空有壯誌宏圖,未曾得償於百一。在致力於幫助各國諸侯結束戰亂、實現統一、實施仁政,亦即推行其王道主義的理想政治方麵,無疑他是徹底失敗了。
當然,若從長遠和根本上看,他同孔子一樣,立德立言,垂範後世,功在千秋,又確是偉大的成功者。已故著名哲學家金嶽霖先生說過:“一位傑出的儒家哲人,即便不在生前,至少在他死後,是無冕之王,或者是一位無任所大臣,因為是他陶鑄了時代精神,使社會生活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維係。”在講學、著述中,孟子總結前代與當世治亂興亡的規律,在如何對待人民這一根本性問題上,提出了“民貴君輕”、“保民而王”、以仁政與民本為核心的富有民主性精華的思想,首倡心性之學,確立士人獨立品格,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學說,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關於孟子思想的當代價值,著名哲學家陳來教授指出:在孟子那裏,仁愛不僅僅是個人的道德,也是社會的價值。他把原來孔子重點放在個人道德、修身這方麵的仁,擴大到整個社會。在社會的層次上來講仁愛,這個就是仁政,就變成了治國理政的一個根本法則,變成一個社會的價值。
最近,習近平總書記談到,中華優秀文化的基本價值有六條,其中的第一條、第二條:講仁愛,重民本,都跟孟子有特別直接的關係。就是說,孟子思想對於我們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能夠提供一個最直接、最重要的源泉與基礎。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