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中說澳門
一
年輕時賞讀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的《牡丹亭》(《還魂記》),看到第二十一出《謁遇》處,僧人唱道:“一領破袈裟,香山嶴裏巴。多生多寶多菩薩,多多照證光光乍。”接著道白:“小僧廣州府香山嶴多寶寺一個住持。”覺得“香山嶴裏巴”五個字有些費解。後來,看了徐朔方、楊笑梅先生的《牡丹亭》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得知原來說的是香山嶴耶穌會的教堂三巴寺。“巴”指寺廟,“這裏當是為押韻而勉強用這個字。”三年後,費成康先生在《讀書》雜誌上撰文指出,上述解釋似是而非,“巴”係葡萄牙文音譯,詞義是“神父”。開頭兩句話,是僧人上場“自報家門”—古代戲劇中人物首次登場時,例需進行自我介紹。這樣,就更容易理解了。
這是關於“巴”字的解釋。那麼,作為地名的“香山嶴”又在哪裏呢?此詞在《牡丹亭》中凡三見,另兩處分別是:第六出《悵眺》中韓秀才說道:“有個欽差識寶中郎苗老先生,到是個知趣人。今秋任滿,例於香山嶴多寶寺中賽寶,那時一往何如?”第二十二出《旅寄》中柳夢梅念道:“香山嶴裏打包(指打點行裝)來,三水(地在廣州西,當西江、北江彙合處)船兒到岸開。要寄鄉心值寒歲,嶺南南上半枝梅。”《牡丹亭》校注中說,香山嶴在“今廣東省中山縣境內”,並引明人沈德符的《萬曆野獲編》:舉人“盧廷龍請盡逐香山嶴夷,仍歸濠境故地”。“濠境”即今澳門。顯然,這裏把“香山嶴”與澳門看作兩個地方。實際上,“香山嶴”指的就是澳門。
澳門自古就是中國領土,舊稱“濠鏡(境)”,歸屬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位於珠江口西岸,麵臨南海,與香港、廣州鼎足而立,互成犄角之勢。史誌記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初入其地,借口“舟觸濤縫裂,水濕貢物,願借地晾曬”,強行上岸租占澳門,“久之遂專為所據”。後來,又不斷擴大範圍,使之逐漸擴展成國際通航的港口。二百八十九年後,香港開埠。此前,它一直是西方在東方貿易、傳播宗教和文化藝術的中心,也是進入中國內陸的橋頭堡。
現在的問題是,生長於內地的湯顯祖何以在劇作中會寫到澳門呢?這就要聯係到他的一場特殊遭遇了。湯顯祖,江西臨川(今撫州市)人,生於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十四歲補了縣諸生,二十一歲中舉。後來由於朝政腐敗,上層統治集團通過科舉考試肥己營私;而他為人耿介拔俗,潔身自好,不肯屈服於權勢,先後兩次拒絕權臣的網羅、招致,致使幾次投考進士都铩羽而歸,直到三十四歲才勉強中了進士。在留都南京,先後任太常博士、詹事府主簿、禮部祠祭司主事。《明史》本傳中,有“意氣慷慨”,“蹭蹬窮老”的評語,足以概括其個性與命運。
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上了一道長達兩千餘言的《論輔臣科臣疏》,越職批評朝政的腐敗,彈劾宰輔張居正、申時行和科臣楊文舉、胡汝寧等竊盜威柄,專權誤國,勢力小人顛倒煽弄其間,營私舞弊,賄賂公行。不僅指出當時言官之所以噤若寒蟬,唯唯諾諾,就因為宰輔專權擅政,而且對皇帝本人登位二十年來的施政也予以批評。萬曆皇帝看到他的奏本之後,怒不可遏,當即以“假借國事攻擊元輔”罪名,把他貶到廣東雷州半島南端的偏僻荒涼的徐聞縣做典史。
他先是從南京沿江南下,返回家鄉臨川,然後再從臨川繼續南行,前往貶謫場所。途經廣州時,順便乘船出珠江口,遊覽了澳門,其時大約在1591年聖誕節前後。
二
當時的澳門屬香山縣管轄,租借給葡萄牙殖民者已屆四十年。在這座與中國內陸風格迥異的歐洲式的小城,大批葡萄牙等外國居民紛紛入住。這樣,湯顯祖平生所未曾寓目的“碧眼愁胡”的外國商人,“花麵蠻姬”的葡萄牙女郎,還有市場上精美無比的寶石、香料、珍珠、象牙製品、絲織品等寶物,以及市聲喧嘩、人頭攢動的展寶、賽寶、購寶場景,便一一闖入了他的眼簾,特別是有機會親眼看到不同於內地的香山嶴耶穌會的教堂三巴寺,以及身上披著袈裟、口中念念有詞的僧人(神父)。這一切,都使他大開了眼界,增廣了見聞,腦子裏刻下深深的烙印。湯顯祖在澳門的時間不長,爾後,便經由開平、陽江,登舟入海,再趕到徐聞縣履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