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在茲27(2 / 3)

需要說明的是,湯顯祖當日所見的“三巴寺”與後來人們常說的“三巴寺”並非一碼事。現在,澳門的大三巴牌坊所在的“三巴寺”,奠基於萬曆三十年(1602年),全部完工還要更晚。而湯顯祖見到的“三巴寺”,實際上應為聖保祿教堂(但也不是位於今日大三巴牌坊處的聖保祿教堂)。據說,那是一座“以木板和磚蓋成的倉房型式”的建築,其地在澳門城中心,與後建的大三巴牌坊處的聖保祿教堂並不在一個地方。再者,盡管湯顯祖在一些劇作中,多有毀僧謗道之語,但對於佛學他還是頗有研究的,他曾宣示過“三教合一”的主張。在《牡丹亭》中,他故意把澳門天主教說成佛教,洋教堂變為寺廟,聖保祿譯成多寶寺,將天主教士稱為“僧人”和“住持”。

這次不平凡的旅行,使湯顯祖成為中國古代著名文學家中即便不是唯一,起碼也是最早到過澳門的人,而且,留下了四首紀遊七言絕句,並把有關見聞寫入了傳世名著《牡丹亭》中,使之成為直接反映晚明萬曆年間澳門曆史及社會生活的生動的史料。

四首七絕中的一、二首,題為《聽香山譯者》。“香山”即指“香山嶴”,“譯者”今稱翻譯,當時叫通事。由於“譯者”為中國人,因此,詩人得以向他詢問許多澳門的情況,進而寫到作品之中。

其一雲:

占城十日過交欄,十二帆飛看溜還。

握粟定留三佛國,采香長傍九州山。

詩中描述的是,從譯者口中得知的居住在澳門的葡萄牙商人乘船出海,到南洋諸國從事貿易經營、購買香料的場景。首句說,葡商乘坐“洋舶”由占城(今越南南部)出發,十日後即可以到達交欄(今印度尼西亞格蘭島)。次句說,他們所乘的是配備有十二張帆篷的快船。後兩句是說,他們先在南海古國三佛齊的港口泊碇停留,備足糧粟,然後駛往馬來半島霹靂河口外的產香勝地九州山,采購各種香料。三佛齊王國鼎盛時期,其勢力範圍包括馬來半島和巽他群島的大部分地區。明王朝在此地設置過舊港宣慰使。

其二雲:

花麵蠻姬十五強,薔薇露水拂朝妝。

盡頭西海新生月,口出東林倒掛香。

大意是,嬌媚如花、大約十五歲上下的葡國女郎,鮮豔的衣裳上噴灑著薔薇露水,嬌麗的麵容宛如西海上邊剛升起來的月亮,口中有香氣噴出,使人聯想起張開尾羽放出香氣的倒掛鳥。莊綽《雞肋編》卷下:“廣南有綠羽丹觜禽,其大如雀,狀類鸚鵡,棲集皆倒懸於枝上,土人呼為倒掛子。”應該說,在中國古代詩詞中,這是描寫婀娜多姿的西洋少女的首創。即便是詠讚本土的美豔如花的少女,像如此想象奇特的誇飾寫法,亦屬罕見。劇作家的文采飛揚、構思獨特,於此可見一斑。

第三首為《香山驗香所采香口號》:

不絕如絲戲海龍,大魚春漲吐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