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在茲27(3 / 3)

千金一片渾閑事,願得為雲護九重。

“香山驗香所”應是朝廷設在澳門負責檢驗香料質地的一個專門機構。明朝宮廷對各種海外香料需求量頗大,因此,作為對外貿易集散地的澳門,就成了購求香料的中心場所,而檢驗香料質地更是一項經常性的皇家專營業務。“海龍”蜿蜒,不絕如縷,狀寫船舶之多;開艙卸貨,宛如“大魚”噴吐芙蓉;“千金一片”,則極言香料之珍稀、貴重。

第四首《香嶴逢賈胡》:

不住田園不樹桑,琅珂衣錦下雲檣。

明珠海上傳星氣,白玉河邊看月光。

賈胡,指在澳門居留的葡國商人。他們穿著華麗的衣裳,佩戴著貴重的珠寶,不種莊田,不事農桑,專以海上貿易為生。一艘艘雲檣高掛的商船,浮蕩在波光瀲灩的海麵上,與閃爍著月色、星輝的白玉、明珠,交輝互映,到處都放射著珠光寶氣。

上述有些內容,在《牡丹亭》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這四首頗具史料價值的七言絕句,特別是記入流傳千古的傑作《牡丹亭》中的有關戲文,不獨為澳門文學史增添了濃墨重彩,也在整個中華劇苑、詩壇上,留下了寶貴的篇章。除了文學本身的價值,詩作也好,劇作也好,都為祖國人民了解澳門這個孤懸海外的島嶼敞開一個窗口,為後世研究明代澳門史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湯顯祖任徐聞縣典史,不過一年時間,但在當地民眾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最為人稱道的是,他針對當地民眾好勇鬥狠,女子憂憤輕生的習俗,捐出俸銀,創辦了“貴生書院”。赦還內遷之後,他被任命為浙江省遂昌縣令。根據作者自稱,《牡丹亭》完成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這時,距其遊曆澳門已經過去了七年時間。當年他即棄官歸裏,一直到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去世。除了《牡丹亭》之外,作者早年曾著有《紫簫記》、《紫釵記》,後來還有《邯鄲記》、《南柯記》。正是這些傳世的名作,使他成為繼關漢卿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戲劇家。

看來,《牡丹亭》的取材主要來自三個方麵:基本故事情節取自宋人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同時,還吸納了流傳於江西南安大庾一帶的“女魂戀人”的故事;而其《謁遇》、《悵眺》、《旅寄》等幾出戲文中有關香山嶴的情節,則是他依據親身所見所聞有意識地寫進去的。

湯顯祖生當明朝日益腐朽沒落的時期,親眼目睹了嘉靖皇帝服丹求仙、大興土木,萬曆皇帝直接派遣親信宦官開礦、征稅,無情搜刮等種種荒淫無度的糜爛生活。通過描寫宮廷不惜挖空國庫去采購海外珠寶,曲折地揭露了封建帝王窮奢極欲、貪得無厭的行徑,賦予這部愛情劇作以深刻的政治內容。

在《謁遇》一出戲中,當欽差接寶官員苗舜賓應柳夢梅的請求,一一介紹過珍奇異寶之後,柳(生)苗(淨)二人有如下一段對話:

(生)稟問老大人,這寶來路多遠?

(淨)有遠三萬裏的,至少也有一萬多程。

(生)這般遠,可是飛來,走來?

(淨笑介)那有飛走而至之理!都因朝廷重價購求,自來貢獻。

(生歎介)老大人,這寶物蠢爾無知,三萬裏之外,尚然無足而至;生員柳夢梅,滿胸奇異,到長安三千裏之近,倒無一人購取,有腳不能飛!

幾句問答,把封建朝廷愛“蠢爾無知”的珠玉如性命,卻棄“滿胸奇異”的人才如敝屣的隱秘,巧妙地彰顯出來。“皮裏陽秋”,意在言外,語中帶刺,寄慨遙深。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