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蟬趣話
上
事情的發生,源於一次晉中訪古。那天,我們乘車從太原到忻州去,為的是訪察金代著名詩人元好問的故居、墓地和“野史亭”。不料,半路上出了個岔頭,一個牌坊式的大門赫然出現在眼前,門額上寫著:“歡迎遠道客人來訪貂蟬故裏”。車上立刻一片嘩然。
有人嚷道:“貂蟬原是一個虛構的文學形象,曆史上本無其人,怎麼出來一個貂蟬故裏?”
有人接上了話茬兒:“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李翰祥導演過一個黑白片《貂蟬》電影,近些年又熱播《三國演義》電視劇。村裏人逢場作戲,趁機開辟一個旅遊點,也是可以理解的。—這種亂搶名人的現象到處都有。”
“異想天開,胡編曆史,倒是什麼點子都想得出來。可是,怎麼偏偏選在這裏?總不能毫無依傍吧?”一位文友立刻問難。
當地作陪的文友解釋說:“有一種說法,貂蟬出生在忻州。據說,早年時候,這個村頭曾經有過一塊‘貂蟬故裏’的石碑,還傳說這裏有她的墓地和祠廟。”
我說,曆史上究竟有沒有貂蟬這個人,是存在爭議的。目前,學術界許多人還是傾向於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女子。關於她的出生地,也有不同意見,大致有米脂說、臨洮說、忻州說三種觀點。至於說到“貂蟬故裏”石碑問題,恐怕來自元人雜劇《錦雲堂暗定連環計》。劇中描寫董卓專權,荒淫殘暴,太尉楊彪請司徒王允設計除之。戲文中有一段貂蟬對王允的自報家門:“您孩兒又是這裏人,是忻州木耳村人氏,任昂之女,小字紅昌,因漢靈帝遴選宮女,將您孩兒取入宮中,掌貂蟬冠,因此喚作‘貂蟬’。”漢靈帝將她賜予並州刺史丁原,丁原又把她許配給義子呂布。戰亂中,貂蟬與呂布失散,流入王允府中。一次,她在後花園焚香,祈求神靈保佑呂布,被王允發現。問知情況後,王允大喜,厚待如親生女兒,因與密議,巧設了連環計。
“那麼,元人戲曲中把貂蟬定為忻州人氏,是根據民間傳聞,還是史有所據呢?”那位問難的文友繼續刨根問底。
我說,這部戲曲的本事,出於《三國誌平話》卷上《王允獻董卓貂蟬》和《呂布刺董卓》兩節。不過,有關貂蟬身世的交代,原文十分簡單,隻說:本姓任,小字貂蟬,家長是呂布,自臨洮府相失,至今不曾見麵。我想,如果曆史上的忻州真有貂蟬其人,這樣安排乃是紀實;若是純屬虛擬,它的根據,也許和下述情況有關:王允是曆史人物,獻帝時先後當過太仆、司徒,他是太原人,離忻州很近;呂布出生於內蒙古包頭西麵的九原,也曾在太原服役過。這樣,貂蟬與丈夫失散後,以鄉裏之誼流入王允府中,也說得過去。巧還巧在,羅貫中也是太原人。因此,忻州開辟個“貂蟬故裏”的旅遊點,也自有依憑。
不過,到了羅貫中的筆下,連環計的情節,在元人戲曲基礎之上又有了很大的發展。《三國演義》第八、九回,敘述董卓遷都長安後,愈益專橫跋扈,司徒王允欲誅之,苦無良策。其府中歌伎貂蟬素被王允待如親女,見允憂思愁悶,知有大事要做,願以一死報之。王允乃設下連環計,先請呂布赴宴,令貂蟬把盞,呂布悅其美貌,王允即許以為妻。數日後,王允又請董卓赴宴,仍令貂蟬侑酒,董卓為其美色所迷,王允又把貂蟬獻給了董卓。由此,呂布對董卓更加銜恨,又兼貂蟬巧施計謀,使二人矛盾日益激化,呂布必欲殺之。後來,經過王允進一步策劃,終於把董卓除掉。《三國演義》改動了《三國誌平話》和元人雜劇中貂蟬與呂布原本是夫妻的情節,顯得更合乎情理。
說到司徒巧設連環計,當地作陪的文友又講了一個“貂蟬換頭易膽”的故事:
司徒王允定下連環計之後,卻苦於選不到風情、魅力足以迷人惑誌的美女。名醫華佗在側,便建議道:“這有何難,叫你府中的女伎貂蟬前去,萬無一失。她的父母為董卓所害,又素承司徒深恩,當無見卻之理。”王允說,我早就考慮到她了,隻是覺得她的相貌平平,恐怕難以引令呂布與董卓爭風奪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