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曆史的蒼茫06(2 / 3)

華佗聽後,沉思良久,作別而去。幾天後,他手提一個包裹來見王允,說:“我這幾天跑到了西施故鄉諸暨—那裏以出美女聞名於世,恰好碰到一個剛剛死去的絕代佳人,我趕緊把她的頭顱割下,帶回來準備換給貂蟬。”經過華佗的一番絕妙的手術,換頭成功,七天七夜之後,貂蟬蘇醒過來。王允見後,稱讚說:“真的是西施再世。”

於是,就把連環計向她述說一遍。貂蟬非常願意為國除奸,為親報仇,隻是,她的膽氣不足,還沒等實際操作,早已嚇得渾身亂顫。華佗見了,眉頭一皺,計上心來,馬上趕到燕趙慷慨悲歌之地,壯士荊軻的故鄉,弄到了一個特大的膽囊,經過手術再植,貂蟬換膽成功。從此,這個佳人不僅有西施的美貌,而且,具備荊軻的膽量,終於勝利地完成了除奸的任務。

“這樣說來,當地人打出貂蟬這塊招牌,還是有一定根據的。”問難的文友感到愜意。恰好,這時車子也開到了韓岩村元好問的墓園,於是,有關貂蟬的話題也就此打住了。

關於貂蟬的話題臨時打住,但仍有大量的問題有待於探討。比如,前麵引述的除了雜劇,就是小說、平話,都是出於文人之手,既可以像《三國演義》那樣,憑借著一定史實,踵事增華,添枝加葉;又可以憑空結撰,羌無故實。那麼,有關貂蟬、呂布的曆史真跡,是否有蹤跡可尋呢?

生活於明代弘治、嘉靖年間的著名學者楊升庵,在《升庵外集》中最先提出:世傳呂布妻貂蟬,史傳不載,但在唐人李賀詩《呂將軍歌》中,確有“呂將軍,騎赤兔,獨攜大膽出秦門,金粟堆邊哭陵樹”之句,看來,還是實有呂布其人。楊升庵之後,清代學者梁章钜也認為,貂蟬事隱據《呂布傳》,雖然她的名字未見於正史,但其事未必全虛。這裏是指《三國誌 魏書》中的一段記述:呂布奉董卓之命把守中閣,遂與董卓侍婢私通。恐事泄露,心不自安。這些記載,起碼說明了戲曲、演義中的“呂布戲貂蟬”與王允巧計除奸,並非憑空構想,而是於史有據的。但也隻此而已,既不能否,也不好定與呂布私通的侍婢就是貂蟬,所以,成為一個懸案。

還有,關於貂蟬的評價問題。一般認為,清人毛宗崗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說:“為西施易,為貂蟬難。西施隻要哄得一個吳王;貂蟬一麵要哄董卓,一麵又要哄呂布,使出兩副心腸,裝出兩副麵孔,大是不易。我謂貂蟬之功,可書竹帛。”

不過,批判的聲音也很強烈。早在嘉靖年間,明“後七子”的首領王世貞,在《見有演〈關侯斬貂蟬〉傳奇者,感而有述》一詩中寫道:“董姬昔為呂,貂蟬居上頭。自誇予帷幄,肯作抱衾裯。一朝事勢異,改服媚其仇。心心托漢壽,語語厭溫侯。忿激義鶻拳,眥裂丹鳳眸。孤魄殘舞衣,腥血濺吳鉤。茲事豈必真,可以快千秋。旦聞抱琵琶,夕弄他人舟。售者何足言,受者能不羞?寧為楚虞姬,一死不狥劉。”詩的前四句,說貂蟬開始事董卓,後又投身於呂布,甘心做人的姬妾;五至八句,說她在呂布失敗之後,又獻媚於呂布的仇敵關羽;九至十四句,言貂蟬為關羽所斬,此事雖未必然,但亦足以引為千秋快事;十五至十八句,說她朝秦暮楚,反複無常,一無足取;最後兩句,通過頌揚殉項而誓不從劉的虞姬,否定貂蟬的人格。

再就是,關於她的結局和歸宿問題。大概有以下五種不同的結果:

其一,大家所熟知的,是《三國演義》的處理方式:呂布助王允誅滅董卓後,以貂蟬為妾,後來,曹操擒殺呂布,將她載回許都,此後,便下落不明。

其二,元人雜劇《關大王月下斬貂蟬》,隻存曲目,不詳內容。從題目上得知,貂蟬死於關公刀下,這與民間傳說相似:曹操絞殺呂布,貂蟬落到劉備手裏,劉備、張飛都想娶她。關公怕誤了國事,一刀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