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曆史的蒼茫06(3 / 3)

其三,傳說曹操打敗呂布後,把貂蟬賜給關羽。這樣,一則可以籠絡住這個將才;二則可以讓關羽沉湎女色,喪失鬥誌;三則能挑撥他們兄弟間的關係。不料,這個計謀早被關公識破,堅決拒絕接受。曹操無奈,隻好讓關公把她殺掉。貂蟬覺得非常委屈,一片赤誠報國,最後竟落到這個下場,便傷心地痛哭起來。關公動了惻隱之心,決定放她出走。可是,到哪裏去呢?貂蟬表示要削發為尼,遠離世事。於是,關公便護送她到了幾百裏外的淨慈庵。

其四,貂蟬還有一種結局,是事成之後,主動悟解迷津,看破紅塵,最後修仙得道,成了正果。事見明人諸葛味水撰寫的《女豪傑》雜劇。

其五,近時,又有新編川劇《貂蟬之死》,共分五場:水淹下邳;貂蟬修書;關羽慕蟬;群雄驚豔;殘月芳魂。寫劉、關、張隨曹操攻呂布,水淹下邳。貂蟬勸呂布歸順曹操,呂布不肯。為了拯救全城百姓,貂蟬派遣秦宜祿送信給素所欽慕的關羽,請他轉致曹操以百姓為念,立即將水退下。關羽敬服貂蟬的品識,頓生愛慕之心。數日後,秦宜祿縛呂布來降,曹操縊殺呂布,為了籠絡關羽,將貂蟬賜之。成婚之夜,貂蟬柔情似水,即興吟唱《傾心曲》,關羽亦心旌為之搖蕩。劉備恐怕誤了大事,遂提醒關羽勿忘“扶漢興劉”大業。關羽無奈,隻好忍痛遣走貂蟬。貂蟬突遭驟變,萬念成灰,拔劍自刎,保持了俠骨柔腸、忠肝義膽的完美形象。

說到貂蟬的結局,我聯想到了西施。論其行止,二人頗有相似之處,其事可嘉,其情可憫。當然,就其實質來說,她們都是做了統治階級政治鬥爭的工具。最後的歸宿並不美滿,原亦意料中事。貂蟬如上所述,那麼,西施又怎樣呢?

比較流行的說法,是越王勾踐滅吳之後,西施跟隨範蠡泛舟五湖,隱居起來。這倒有些風流瀟灑,很合乎一般士人的心理要求。範蠡是很有遠見的,他早就發現勾踐這個人,“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自己“大名之下,難以久居”,因此,破吳之後,便急流勇退,改變姓名隱遁下去。

對於西施偕範蠡歸五湖的做法,清代大詩人吳偉業極為欣賞,有詩雲:“霸越亡吳計已行,論功何物賞傾城?西施亦有弓藏懼,不獨鴟夷(範蠡別號)變姓名。”這應該算是最理想的收場。可是,核諸史籍,發覺這種結果並不存在。一是,上述情況《史記》中沒有記載,隻講吳亡後範蠡變姓名,“浮海出齊”,並無西施隨行之說。二是,《吳越春秋 逸篇》載:“吳王敗,越浮西施於江。”《墨子 親士》中亦有類似記載,“西施之沉”,以“其美也”。細想一下,這是符合越王勾踐陰險狠毒、刻忌寡恩的本性的。雖然同是悲劇角色,相形之下,倒覺得貂蟬的悲慘程度要差一些。

近日,網上刊載一首晏菲作詞並演唱的《貂蟬》歌曲,也可以看作千載以還對於這位美貌女子的欣賞與孺慕:“風帶不走你的淚/雲挽不住你的美/羞的月兒盼的月兒也為你沉醉/傷心人癡心人心碎/你是誰讓英雄如此地追/你的美早已為江山所累/是誰的傷讓你如此地憔悴/是誰的愛讓你走了千山萬水/你將一江春水化作相思/恩愛難舍總難回味/曇花一現繁華夢/也要相愛幾輪回/無數的英雄愛你的美/不愛江山相互依偎/不顧風煙驟起戰鼓/隻願攜手麗人歸”。

至於反映到美術作品上,貂蟬似乎略輸了豐采。我曾見到一部根據《三國演義》編繪的貂蟬圖像冊,多少有些失望:不僅故事顯得幹澀無味,形象也黯然失色。其實,這也是意料之中的結果。《三國演義》的故事、人物,特別是作為“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光彩奪目的形象,從小說、戲曲、電影到電視劇,早已深入人心,可以說,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活靈活現、美貌絕倫的貂蟬,要多漂亮有多漂亮,要多可愛有多可愛。“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任何畫像、圖解,弄得不好,都會成為蹩腳、無謂的贅餘。

(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