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曆史的蒼茫22(1 / 2)

古今智囊

聽說當年裏根和卡特競選總統時,雙方的智囊機構都出了很多主意。鑒於裏根當過電影演員,長於演講,而卡特出身於農村木匠,不善應對的情況,裏根的智囊團胡佛研究所給他出個主意:同卡特在電視上進行辯論。他們囑咐裏根,在電視辯論過程中,任憑卡特講他在任職期間做了多少事情,都不要插話。等他講完之後,馬上提出一個問題:“各位女士、各位先生,你們摸一摸衣袋吧,看看這幾年的收入是多了還是少了。如果多了,你們就投卡特的票;否則,就選我裏根來當總統。”原來,胡佛研究所事先掌握了選民的心理:他們對這幾年收入減少頗有怨誹之言。這叫作“哪壺不開提哪壺”。果真一舉擊中要害,卡特失敗了。當然,裏根之獲勝,未必隻是由於這一招兒。但起碼可以看出,智囊們對裏根的上台,是出了很大的力的。

智囊製度在國外,大約有三四百年的曆史,17世紀30年代,瑞典國王斯塔夫二世在他的軍隊裏,以不正規形式設置了助手。當國王有事情要研究時,便請出他們來進行谘詢。17世紀中葉,法國軍隊首先設置了參謀長。後來漸漸推開,各國普遍設立起軍事參謀機構,專門從事戰術決策研究。到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過去那種以政治權術和軍事韜略為專長的智囊,逐漸為以經濟、技術為中心的多學科綜合的專家集體—現代智囊團所代替。

至於我國的智囊史,就更是悠哉久矣,大約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據《史記 樗裏子甘茂列傳》記載:樗裏子滑稽多智,秦人號曰“智囊”。那時,群雄並起,“邦無定交,士無定主”、“諸侯卿相,皆爭養士”,一時蔚成風氣。一部《戰國策》就是專門記載這些有智謀有本事之人的言行的。

當時的五霸之首齊桓公,認識到“得士則昌,失士則亡”的道理,一度集中了八十名遊士,為其出謀劃策。還供給車馬衣裘,讓他們周遊列國,延攬四方賢士。戰國初年,國君魏文侯、齊宣王、燕昭王,貴族楚春申君黃歇、趙平原君趙勝、魏信陵君無忌,都以“善養士”著稱於時。特別是齊國的孟嚐君田文,尤為好客,時稱“俠奸六萬,門客三千”。賓客不分貴賤,一律接待,按其智能水平,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士以此多歸之。秦昭襄王稱讚說:“孟君門下,如通都之市,無物不有。”

應秦昭襄王的請求,齊湣王派孟嚐君率領大批門客,結隊入秦。昭王原擬任命孟嚐君為丞相,秦諸大臣恐奪其權,從旁進諫說:孟嚐君素有賢名,又是齊國的貴族。他若做了秦相,必將有利於齊而嚴重地危及秦國。秦昭襄王遂改變了主意,將孟嚐君囚於館舍,準備伺機殺掉,以絕後患。孟嚐君見勢不妙,托人帶上白璧二雙,私謁昭王的愛妾燕姬,請為說情、調解。燕姬知道孟嚐君有一件天下無比、價值千金的白狐裘,便提出願以此物為交換條件。可是,這件白狐裘在孟嚐君入秦時已經獻給昭王了,又到哪裏去找呢?正在孟嚐君無計可施之時,隨同他來秦國的門客中,有一個“能為狗盜”的人,自告奮勇,答應為他幫忙。這個人潛入秦宮庫藏,乘守藏吏熟睡之際,取出鑰匙,開啟藏櫃,偷出了白狐裘。孟嚐君托人把它獻給燕姬,燕姬立即說服昭王釋放了他。

孟嚐君料定昭王事後必會反悔,於是,帶人立即逃出都城。夜半時分來到了函穀關,關門早已上鎖,按規定要待雞鳴天曉後才能開關放行,那樣他就難逃虎口了。恰好門客中有一個會學雞叫的人。夜半時分,他在城內學著雞叫,結果帶動了群雞盡鳴,關吏以為亮天了,即大開關門,這樣,孟嚐君一行也就得以及時逃出。待到秦昭襄王的兵馬趕到追捕時,他們已經跑得很遠,再也追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