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當地的傳說卻是這樣的:若論唐僧的法術,原本可以順利通行,無須在此耽擱時間。但他一向以仁愛惠民為本,當看到這裏烈焰蒸騰,上無飛鳥,下無草木,人民生活極端困苦,便動了惻隱之心。於是,智擒牛魔王,取得純陽寶扇,一扇熄火,二扇生風,三扇甘霖普降,從此這一帶才廣種棉花瓜果,人民賴以養生發展,世代康寧。至今,當地維吾爾族同胞還指認火焰山勝金口旁的峭石為唐僧當年的“拴馬樁”,並熱情地帶領我們看了葡萄溝斷崖上的“牛魔王洞”,和高昌古城中的唐僧講經台。
說到葡萄,這裏也有一個傳說:唐僧西天取經歸來,路過已經熄滅多年的火焰山,把從域外帶回來的葡萄種子交給當地七位賢人,並點地出泉,穿岩造井,傳授葡萄栽植技術。經過當地人民世世代代的辛勤勞動,這一帶成為世界聞名的“葡萄之鄉”。這種說法顯然是帶有附會性質,因為《史記》載明,早在西漢年間張騫通西域時,這裏即已普遍栽植葡萄。當地人民將這些善舉一概歸美於玄奘,反映出他們對這位高僧的無限仰慕之情。
後來,我又訪問了洛陽、偃師及唐僧故裏緱氏鄉。如果說,西行取經沿途的傳說,對於唐僧主要是神化;那麼,他的故鄉所流傳的則富有人情味,緊密貼近生活實際。當地人民對於唐僧懷有特殊深厚的感情,那裏流傳著許多關於唐僧的童年生活故事和取經傳說。
“玄奘井”開鑿於北齊年間,相傳玄奘自幼飲此井水,智慧早開,穎異過人,因此被譽為“慧泉”,“神水”。“皂抱鳳凰槐”是一棵能夠扭頸的皂角樹,傳說玄奘西天取經時,樹頭向西,歸國後,樹頭又扭向東邊。因此,又稱為“望子樹”。西原墓地有玄奘父母的合葬墓。當地傳說:玄奘西天取經,一去十幾年杳無音信,母親思子心切,日日燃香拜佛,為遠在天邊的兒子祈福。玄奘取經歸來,得知母親已經去世,卻又找不到墳地,心裏十分難過,便牽著白馬,漫步郊原。忽然,白馬長嘯一聲,前蹄在地上踏出一個大坑,湧出泉水,待大水退後,玄奘母親的墳墓便清晰地展現出來。還有“晾經台”,傳說玄奘取經歸來,在少林寺遇水,他們便把洇濕的經卷放到高台上晾曬。恰值觀音雲遊過此,在空中見此情景,便吹過一陣輕風,很快就把經卷吹幹了。從此這裏香火興旺,名聞遐邇。
近期又欣喜地看到,由中央電視台等單位聯合發起的《玄奘之路》大型文化考察活動,正在順利展開。確信,此舉不僅能夠充分揭示沿途各地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麵與中原內地、與古代中國的密切聯係;同時,還可以大大補充過去史料的不足,搜集到大量載記於文獻、流傳於民間的有關唐僧取經的故事、傳說,這將會進一步豐富唐僧的不朽形象。
(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