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文緣43(1 / 3)

敘利亞聽歌

聽說我從敘利亞訪問歸來,早飯後,友人辛風帶著他的剛從北京外國語學院畢業的小女兒辛玲過來閑坐。玲玲學的是阿拉伯語,屬於小語種;但就業形勢很好,已經有兩個單位與她取得聯係,不日即可簽約了。這次過來,也是為著了解一點阿拉伯地域的風情。

我從行李箱裏,翻出了幾份有關阿拉伯世界的資料,還有一個音樂光盤。辛玲看了光盤上的文字,告訴他爸爸:這是在阿勒頗灌製的。我說,你講得很準確,我正是那天晚上,在阿勒頗古堡梯形劇院聽歌後,當場花了六十敘鎊買到的。

父女倆聽了,興趣很濃烈,要我講講那裏的情況。我說:

我們遼寧省友好代表團,一個星期以來,先後訪問了包括首都大馬士革在內的敘利亞四個大城市,算是領略了它的全部腹腴之地。這天午後的活動內容,是參觀阿勒頗古城堡。連日來,不斷地刮著熱風,飛著黃沙,弄得人們心裏無比煩悶。可是,一進阿勒頗市區,就趕上一場小到中雨。地麵濕潤了,連日的幹熱為之一掃。草坪、綠樹被澆掉了灰塵,顯出幾許蔥蘢的生意。

阿勒頗位於敘利亞共和國西北部,是中東地區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過去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通向地中海的交通要站,中世紀時期,又是“絲綢之路”上東西貿易往來的通衢要地。我們參觀的古城堡,原本是古巴比倫王國和亞述王國神廟的所在地,聳立在城中心一座錐形的小山上,周圍是一條深二十米、寬三十米的塹壕;從溝底到城牆頂端高達六十五米。我們穿過一座方形塔樓和吊橋,進入城牆的正門。入口處共有三道大鐵門:第一道門因為雕有兩條互相盤繞的巨蛇,而被稱為“蛇門”;第二道門雕有一對獅子,麵對麵地坐著,顯現一副威嚴肅穆的神態;第三道門也雕有一對獅子,一隻笑著,一隻哭著,情態逼真,其義未能索解。

暮色蒼茫,過往行人全部籠罩在雨紗、雨網、雨幕中,可是,當地遊客卻很少有打傘的,一個個從容閑步,任憑衣服、頭發淋濕。他們對雨有一種特殊的感情,說“不是下雨,是降金元、落銀米啊!”陪同的東道主問我:“你們也喜歡雨嗎?”我說:“我們更喜歡春雨—‘杏花雨,倉裏米’,春雨貴如油。”我們代表團裏有個張雲女士,說得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語。東道主說,是她給這裏帶來了喜雨。我們便說,那就幹脆把她留在這裏吧,讓她當沈陽駐阿勒頗“氣候領事”,專門負責改造幹旱天氣。

辛玲聽了,拍著手,笑說:“王叔!那我也去。”

我說:“不過,可要屈尊了,隻能當副領事。”

她爸爸說:“別搗亂,聽你王叔講。”

於是,我就講述了那天晚上聽阿拉伯音樂的景況。

晚9點30分,由省長、副省長—阿勒頗是個省,與我們相對應—陪同我們一行,在古城堡梯形劇場欣賞阿拉伯音樂與歌曲。

一開場,就上來一位精神矍鑠的歌手,年紀在六十歲上下,據說是全敘馳名的功勳歌唱家。隻見他懷裏抱著一個類似冬不拉的彈撥樂器,一邊彈著,一邊放聲歌唱,旁邊還有三個青年歌手伴唱。樂隊分列兩旁,左邊是一位樂師坐著彈琴,另一個人站著敲擊手鼓;右邊兩個人都坐著,一吹長簫管,一奏小提琴。歌聲與器樂,優美、和諧,配合默契。這位老年歌唱家整個身心都投入到了音樂所表達的境界中去。蒼涼是歌聲的基調,但聽了並無衰颯、悲戚之感,而是越唱越是浩渺、激越,雄豪、閎闊,令人覺得像是置身於廣漠,麵對著蒼天,又仿佛是在眺望大海,或者馳騁草原。雖然聽不懂歌詞,也不清楚歌曲的名字,但那開闊的音域、綿長的韻律、舒緩的節奏、悠遠的意境,便是一輩子也難以忘懷,現在好像還回響在耳邊。令人玄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