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吃過了早飯,我們就在東道主的陪同下,來到了這所以泰戈爾的名字命名的馳譽世界的國際大學。校園環境幽雅、寧靜,而又十分寬闊,一條鄉村的土路把它同居民住宅隔開。1901年學校創辦當時,隻有包括泰戈爾的長子在內的五個學生和五名教師,今天,已經擴展到十幾個院係,擁有來自二十六國家的五千名學生和六百二十位教師。
這座學校經曆了20世紀的全部曆程,即將迎來它的百年誕辰,但據校方介紹,它在辦學思想、教學方式上,基本上還是堅持當日泰翁確定的原則,沒有多少改變。上課時,師生仍然像當年一樣,團團圍坐在大樹之下。我們走在浩瀚的草坪上,看到許多夥師生坐在亭亭如蓋的大樹下麵,熱烈地研習課業、討論問題。學生穿戴樸素,有一些還打著赤腳,然而,心態卻是健康、活潑的。學校負責人介紹說,這種完全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環境,有助於學生接受純潔、清新的心靈陶冶,在感受世界、認識自然的過程中,激發出好奇心、想象力,培養自己動手的能力。
從1902年到1907年,死神似乎一直住在泰戈爾的家裏,短短五年間,奪走了他的四個親人,他的溫暖的愛巢已經被衝擊得搖搖欲墜。先是相伴二十餘年的愛妻撒手塵寰,使他經曆了“中年喪偶”的苦境;九個月後,十三歲的二女兒又淒然慘別人世;而後,病魔又吞噬了他的敬愛的父親;緊接著,最小的兒子死於霍亂,也隻有十三歲。悲痛與枯寂愈發加重了詩人的沉鬱和苦悶,但也深刻地啟悟了偉大的詩人,使他透過死亡的陰影,更加體味到愛之深沉、生之可貴,因而,格外地熱愛藍天、大地,珍視廣闊而絢麗的生活。特別是,從聚集到桑地尼克坦的天真無邪的青少年身上,他似乎找到了親子之愛的快樂與真情,他從那些清純似水的童稚心靈中得到了慰藉,汲取了力量,從而逐漸平複了心中的創痛。
素有“世界公民”之美譽的泰戈爾,一向主張各民族之間的文化要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他曾把一行古老的梵文詩選作座右銘:“整個世界相會在一個鳥巢裏。”堅信人類的思想是通過一種深奧的媒介聯係著的,社會的某一方麵的變革必然會影響到另一方麵。他通過多維的視野,努力探尋著印度文學與世界各民族文學之間的多層次聯係,希望在各民族之間架設起金色的橋梁。而泰戈爾國際大學的創建,正是這種偉大設想的成功實踐。
到19世紀末葉,泰戈爾即已顯示出非凡的藝術才能,取得了早期創作的輝煌成果。但是,作為偉大的詩人,一生中許多重要思想的形成,諸如對於自然、生命、藝術與宗教的深入思索,則是在移居桑地尼克坦之後日益走向成熟的。他的幾部最重要的長篇小說,在這個期間相繼問世。特別是《戈拉》,評論界把它比之於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說它同樣深刻分析了帶有時代特征的社會生活及其複雜矛盾,因而在印度文學史上成為光輝的史詩。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舉世聞名的抒情詩集《吉檀迦利》。詩中所追求的深邃、神秘的“梵我一體”的理想境界,所表現的和諧、安寧的美好氣氛,以及“天然去雕飾”的清淳的藝術風格,使得蝸居塵壤之中,深為生存煩擾,為都市喧嘩、商品化的人際關係所苦的現實世界的人們,有一種清風拂麵、如飲醇醪的解脫感和舒適感。這一時期,泰戈爾的重要詩集《園丁集》、《新月集》也都相繼麵世。如果說,前者是愛的頌歌,那麼,後者則是詩人獻給孩子們的深情的小夜曲。而格言詩集《飛鳥集》,可說是詩人情感頓悟時迸射出的點點火花,在這裏,詩人通過他的靈心慧眼,從大自然那些表麵看來似乎毫無意義的事物中發掘出深邃的意蘊,並且采用喻義、象征的手法,以形形色色的客體對象生動、形象地喻示了主體意識,從而收到了奇特的藝術效果。
四
對我們中國作家來說,泰戈爾國際大學最具吸引力的還是它的中國學院。這是一幢掩映於花光樹影之間的米黃色的兩層樓房。樓內陳設著一些紅木雕花家具,還有許多古瓷、字畫和匾額,使人一眼就能夠從中感受到中國的特色。
中國作家的來訪,給師生們帶來了節日般的歡快。他們滿懷著親切而自豪的神情,導引我們參觀了樓上的圖書館,這裏的二十幾個書架,整整齊齊地排成了五列,裏麵按照類書、經籍、史書、佛典、詩文專著等內容,陳列著十分豐富的線裝中國典籍,巡行其間,覺得有一股淡淡的紙香撲鼻而來。他們告訴客人,這些典籍是40年代初從中國運過來的,一直完好無損地珍藏在這裏。爾後,他們又帶領我們看了陳列中國現當代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學名著和學術著作的書房,說這是他們研究、閱讀的主要對象。座談中,我們回答了師生們提出的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