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城前有所思(1 / 3)

八卦城前有所思

這已經是十多年前的往事了。

那天午後,我們從遼東桓仁城北的五女山高句麗古城上緩步下來。大家沐著夕暉斜照和徐徐的晚風,興高采烈地熱議著這座曆經兩千餘載風雨滄桑的名城勝跡。突然,我們發現了一個自然奇觀—在山城南麵的川原上,兩條河流依山勢蜿蜒盤桓,在彙合處形成一個天然的由陰陽魚組成的太極圖形,而桓仁縣城恰好坐落在陰陽魚的陽極上。

陪同我們考察的建設局趙工程師說:這就是聞名中外的八卦城。最近,北京大學兩位考古學教授前來考察,進一步認定並考證了這處中華近代建築文明的奇跡。兩位學者稱,桓仁古城遺址蝕損得很厲害,許多地段已經建成了馬路或者民宅,但是,總的格局還依然保持著太極八卦的形狀,航空拍攝的照片上可以看到完整的八卦圖形,縣城內幾條斜巷也都是八卦城的原有產物,體現了當日的獨特格局。

前此,隻是看到過有關“八卦村”、“八卦田”的報道,可是,卻從來沒有聽說過“八卦城”的存在。中華大地上的城池數以千計,有正方形的、長方形的,也有的呈不規則的圓形的,而這裏的城池居然呈八卦形,真是天下奇聞。

於是,我們就沿著渾江大道,一路走著,一路察看。原來,桓仁有渾江和哈達河兩條水係,縣城正處在它們的交彙之處,除了東麵青山如壁,其他三麵都被碧水環繞著。這該是當初建城時選取八卦圖形的一個基礎性條件吧。放眼望去,哈達河由北向南,在彙入渾江之前,搖頭拐向東南;渾江逡巡而西,在彙合哈達河後折向西南,爾後又順東南方向流出。登高俯瞰,二水回環曲折所組成的畫麵,與太極圖的“陰陽魚”造型極為相似。

史料記載,此間原是滿族先世建州女真的重要發祥地,他們從這裏邁開腳步,逐漸走向了遼寧其他地區。清初定鼎北京之後,這裏便成了延續二三百年的封禁地。直到光緒初年,隨著山東、河北等省逃荒移民的滲入,墾殖事業迅速拓展,人口才逐漸擴張。光緒三年(1877年),清廷批複盛京將軍崇厚的呈文,決定就地建置懷仁縣(後改為桓仁縣)。同時調遣剛及“而立”之年的河南開封人士章樾出任首任知縣,並劃撥足夠款項,作為建築城池專用經費。到任之後,章樾便親自踏勘、測度,規劃、製圖,“日夕督作,不敢稍寬”,抓緊修築城垣,建設衙署,設置營房,疏通道路。

關於城池的設計、建造,據《初建懷仁縣碑記》記載,當時“舊無址基,地遺邊外”,“相度形勢,覽擇斯土”;按照“兩江環帶兮,氣聚風藏;五岫屏列兮,原蔽形固。城象八卦,以宜八風;門開三光,以立三才”的易學思維和設計構想,確定把縣城建在渾江水衝積而成的山環水繞的小平原上。這裏正處在哈達河與渾江交彙處,兩條河水形成了一個“S”走向的天然太極圖形,縣城恰好建在天然太極圖的陽極中(陰陽魚的陽魚眼睛上)。城牆外形呈八角八麵,象形八卦,牆高一丈三尺,基深五尺、寬一丈。城北有山遙相屏蔽,東、西、南三麵分別開辟“賓陽門”、“朝京門”和“迎薰門”。經過櫛風沐雨、寒暑不輟的四年苦戰,到了光緒八年(1882年),這座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體現易學理念的太極八卦城,在平地上森然鵲起,為桓仁人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

我們看到,如今的城池已非舊觀,經過一百二十多年的風雨剝蝕、戰爭毀損,當日八角八麵的八卦城,隻剩下了西南端一段二十多米長的城牆;隨著城區的改造、擴展,城內八條向外輻射的路徑,已經被馬路或民宅切割得零零落落,但其基本格局還保持著八卦的形狀。

在知縣任上,章樾除了督建縣城,還抽空深入農村工地,對勞苦百姓體恤、慰問。他在《修大嶺記》中寫道:“今則迫不容緩者,庶幾一勞永逸,故不敢息吾民也,然又未始不心憫其勞也。”他還寫過一首七言古風《苦邊行》,有句雲:“有婦晨炊吞聲哭,情未及問聲愈咽,自歎良人昨夜歸,凍餒欲死足趾折,客聞更覺心中悲。”作為封建製度下的縣太爺,對普通勞動人民的疾苦能夠“恫瘝在抱”,感同身受,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俗話說,“鐵打衙門流水官”,八卦城竣工的當年,章樾就調走了。先是出任遼陽州牧,其間,以重視教育與學務著稱,他捐資首倡重修襄平書院,延師課士,培養人才。後來又做了營口海防廳同知。大雨連綿,遼河漫溢,營口城鄉盡成澤國,他親率衙役,徒步涉水,到各鄉察看水勢、了解民情;並帶頭捐出自己的官俸,倡辦義賑,商紳紛紛響應,使“萬民感頌”。老百姓自發湊錢捐款,為他豎立一塊“澤被甘棠”碑,懸掛了功德匾,贈送了“萬民傘”。由於他治績出色,而“德政尤佳”,兩年後又升任昌圖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