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記敘文的寫作
吉林大學附屬中學初中班選出我的三篇記敘文:《冰原上的盛事》、《青天一縷霞》、《碗花糕》,作為語文課文。李晶老師講授前,邀我結合這三篇文章,就散文寫作的基本要領,如立意、構思、聯想、對比、心理刻畫、細節描寫,以及運用文學語言、選擇特殊視角、注意開頭結尾等,做些講解、分析。下麵就是我的講話記錄的整理稿。
一
記敘文作為文體,範圍十分寬廣,我這裏專門談其中的散文寫作。它屬於文學門類,同新聞類的消息、通訊,或者傳記、日記、回憶錄的寫作,有所不同。既然是文學作品,散文的寫作自然要運用文學手法,不能隻是敘述,還要講究文采,力求生動感人,而不能滿足於鮮明、準確;要有情感灌注,有的還離不開形象刻畫、心理描寫、想象、聯想,要講究修辭造句,講究語言表達方式;講究結構,起承轉合;尤其是強調要有獨創性,文學的生命力在於不斷創新。
散文作為記敘文體,記人、敘事、抒情、寫景,有時還要有議論。這在下麵的講述中都會涉及到。從係統指導、探索規律角度,我估計廣大同學已經從語文老師那裏聽到很多了。為了不致重複,我想結合自己的幾篇散文,從寫作手法方麵談一些具體、實際的體會。
先說一篇記事散文《冰原上的盛會》。這是寫吉林省鬆原市查幹湖捕魚節的。這裏是蒙古族自治縣,多民族聚居,漁獵、遊牧、農耕文化融合。看上去很荒涼,卻有一種迷人的風致和特殊的文化魅力。這種冬季捕魚活動,源於史前,盛於遼、金時代,現在的采捕手段、捕魚工具、操作規程,都是沿襲原始的風習。那天天氣非常冷,我們這些應邀前來的各地的作家朋友,吃過早飯就到了一望無際的冰麵上。人差不多都站滿了。捕魚前有個神秘的“祭湖”、“醒網”儀式。然後就開始下網、捕撈了。整個過程比較長,等到把魚網全部拖出,冰上堆起高大的魚堆,遊人散去,已經日影栽西了。就這麼一整天的盛事,怎麼寫成文章啊?
這裏遇到兩個十分嚴峻的問題:一是吉林省作協和鬆原市要求能在《人民日報》文藝副刊上發一篇文章,因為它發行二百多萬份,在全國以至世界上影響麵大;可是,篇幅有嚴格的限製,隻能在兩千字上下。我是采訪團團長,自然責無旁貸,任務就落在我的頭上了。二是這裏的捕魚節已經舉辦多少屆了,年年都有作家來寫,鬆原市文聯出個散文集,專門寫這一活動的不下幾十篇。你還怎麼動筆,能另出什麼花樣呢?
我想在兩個方麵出奇製勝:第一,在立意方麵,找準文章的眼,或者說支撐全文的精神支柱。像人有脊梁一樣,文章也要有個支柱。就是說,美妙的表現形式固然重要,但要出奇製勝,還必須憑借深刻、充實的內容。第二,在表現形式上,要別出心裁,大膽創新。
立意,一是回歸傳統,突出原始的民族風情;二是打出保護生態環境這張牌,打造綠色品牌。這兩方麵都是最時新、最吸引人眼球的。
明確了這個中心內容,下麵就要圍繞這個中心內容來組織素材了。這類記敘文一般的寫法,都是按照過程順序,從頭到尾往下寫。這麼寫當然可以。但是,這必然重複人家的老路,非得“碰車”不可。我想了個絕招兒,保證不和別人重複。
我是這樣組織的:全文兩千字,分為十個自然段。前三個自然段寫散場後的場景。
夕陽恬靜地懸浮在昏黃的天際,看去頗似一麵銅鑼。仿佛聽得“嘡”地響了一聲,這一天的冬捕會戰,便在查幹湖的萬頃冰原上暫告收場了。它使人聯想起古代戰場上的“鳴金收兵”。
無疑,捕魚節這是一個盛大而歡騰的節日,但我更傾向於把它看作一出貨真價實的野台大戲,唯一的理由是它彰顯了典型的勞動藝術,而且帶有規範化的程式。你看,在冰原的大舞台上,全副毛皮裝束、英風颯颯的漁夫們不都是戲劇的主角嗎?而他們身旁兩千米長的拉網便成了道具,數以萬計的遊人則是名副其實的觀眾。現在,無論是演員、道具還是觀眾,連同上千台的車輛,已經潮水般地退去了;寒光四射的冰麵上,隻留下無數個下網的冰窟窿,當然,最顯眼也最令人心旌振奮的,還是那鹽堆、柴垛一般的捕獲品,那光鮮鮮的幾萬公斤鮮魚。
到了第四自然段,我才開始交代捕魚節的有關背景,追述捕魚節的由來。
第五、六、七、八、九這五個自然段,集中交代兩方麵的中心內容:
五、六、七三個自然段寫回歸傳統,保持原始的捕魚方式。怎麼寫?不能空對空地議論,或者隻用敘述語言交代,要有形象,有描寫,這樣才能生動感人,像是身臨其境。我通過寫開湖儀式,先是“祭湖”,悶聲悶氣的法號響徹晴空;喇嘛們列隊誦著經文,祭師們戴著鹿、牛、鷹、虎等原始圖騰麵具、跳著查瑪舞,祈禱湖神保佑漁民富庶安康和水下精靈永續繁衍。“醒網”儀式,查瑪舞圍著冰洞來跳。然後,依照傳統習俗,進湖開網的漁工用大碗喝“壯行酒”,吃奶幹、炒米。酒足飯飽之後,喜炮齊鳴,一支浩蕩的隊伍奔赴“冬捕”現場。同樣,捕魚工具、捕魚過程,突出保持固有傳統—把長達兩千米的拖網送進事先打好的冰窟窿裏,十分費事;最後,在另一端用馬匹來轉動絞盤來拖拉冰下的漁網。這種傳統習俗,其實是有科學道理的。之所以用馬拉,是考慮到馬在冰麵上震動較小,如果機器轟鳴,會影響魚群的安定。
八、九兩段,集中寫保護生態環境,也都是通過描寫人物、故事來展開的。
最後一段結尾,以抒情筆調揭示這次活動的意義、價值:
這裏是一個完全感性的世界,聲音和色彩的世界,歡呼笑語、歌鼓喧闐的世界。這種勞動中歌舞、豐收時慶祝的美學意義,是在浩大的時空中,通過一個個勞動者的體溫與脈搏展現了自古迄今的無窮的生命活力。這裏多的是粗獷而真實的曆史遺存,無須借助於深邃、高超的理念,也用不著附加什麼獵奇的視角和矯情的浪漫。表麵上看,這荒寒的角落,似乎是被詩意與哲學遺忘了,其實質卻蘊涵著真正意義上的靈魂回歸與生命還鄉,攢集了太多的心理文化和哲學命題。
二
上麵說的是敘事。下麵談談寫人。
同學們大概聽說過現代著名女作家蕭紅吧?她的生命曆程十分短暫,僅僅活了三十歲;卻留下一百多萬字的作品。她是黑龍江省呼蘭縣人,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她早年喪母,童年十分孤寂。後來,錯嫁給一個同鄉青年,萬般痛苦之下又逃婚出走。真正愛情的獲得是結識了著名作家蕭軍,兩人一見鍾情,互相愛慕。生活非常困苦。但他們患難與共,感情融洽。並在蕭軍的影響下,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取得了突出成績。為躲避特務的迫害,他們逃離了哈爾濱,到達青島、上海。受到魯迅、茅盾等左翼作家的賞識與幫助。蕭紅開始在文學界嶄露頭角。特別是長篇小說《生死場》社會影響很大。蕭紅也因此成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文壇知名的女作家,確立了她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正當生活逐漸安定下來,文學創作也比較順利的時候,兩人在感情上卻出現了裂痕。這給蕭紅在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痛苦。為了求得解脫、緩解矛盾,蕭紅決定用暫時的離別來彌補裂痕,她離開上海,隻身東渡日本。回到西安後,矛盾更加尖銳,兩人正式分手。後來,蕭紅又與端木蕻良結婚,從內地輾轉到了香港。蕭紅在寂寞、苦悶中,完成了長篇小說《呼蘭河傳》,這又是一部傳世傑作。這時她已患有嚴重的肺結核,日軍占領香港後,蕭紅病情加重,終於在戰火紛飛中,寂寞地離開了人間。蕭紅遺體火化後,葬在了香港的淺水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