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記敘文的寫作(3 / 3)

動手之前,就覺得嫂子活靈活現地站在眼前,音容笑貌,仿佛當日,往事一幕幕地像電影一般放映出來。關於嫂嫂的的相貌、模樣,我是分不同時段來寫的:

在孩子的心目中,似乎沒有俊醜的區分,隻有“笑麵”或者“愁麵”的感覺。嫂嫂生成一張笑臉,兩道眉毛彎彎的,一雙水泠泠的大眼睛總帶著甜絲絲的盈盈笑意。在我的心目中,她就是戲台上頭戴花翎、橫刀立馬的大元帥。此刻,她正忙著擀麵皮、包餃子,兩手沾滿了麵粉,便讓我把擺放餃子的蓋簾拿過來。一會兒又喊著:“小弟,遞給我一碗水!”我也樂得跑前跑後,兩手不閑。

哥哥去世後,冬去春來,嫂嫂換了一身月白色的衣服,襯著一副瘦弱的身軀和沒有血色的麵孔,似乎一下子蒼老了許多。其實,這時她不過二十五六歲。

她改嫁以後,身體一直不好,頭發過早地熬白,腰也直不起來了。可是,在我的夢境中、記憶裏,嫂嫂依舊還是那麼年輕,俊俏的臉龐上,兩道眉毛彎彎的,一雙水泠泠的大眼睛總帶著甜絲絲的盈盈笑意

其次,我寫嫂子,運用了大量的生活細節。我濃墨重彩來寫除夕之夜—

到了亥時正點,哥哥領著我到外麵去放鞭炮,這邊餃子也包得差不多了。我們回屋一看,嫂嫂正在往鍋裏下餃子。估摸著已經煮熟了,母親便在屋裏大聲地問上一句:“煮掙了沒有?”嫂嫂一定回答:“掙了。”母親聽了,格外高興,她要的就是這一句話。—“掙了”,意味著賺錢,意味著發財。如果說“煮破了”,那就不吉利了。熱騰騰的一大盤餃子端了上來,全家人一邊吃一邊說笑著。突然,我喊:“我的餃子裏有一個錢。”嫂嫂的眼睛笑成了一道縫,甜甜地說:“恭喜,恭喜!我小弟的命就是好!”哥哥笑說,怎麼偏偏小弟就能吃到銅錢?這裏麵一定有說道,咱們得檢查一下。說著,就夾起了我的餃子,一看,上麵有一溜花邊兒,其他餃子都沒有。原來,銅錢是嫂嫂悄悄放在裏麵的,花邊也是她捏的,最後,又由她盛到了我的碗裏。謎底揭開了,逗得滿場轟然騰笑起來。

寫嫂子如何拿我開玩笑、逗樂子、搬油壇、借枕頭。

我小時候又頑皮,又淘氣,一天到晚總是惹是生非。每當闖下禍端父親要懲治時,總是嫂嫂出麵為我講情。這年春節的前一天,我們幾個小夥伴隨著大人到土地廟去給“土地爺”進香上供,供桌設在外麵,大人有事先回去,留下我們在一旁看守著,防止供果被豬狗扒吃了,挨過兩個時辰之後,再將供品端回家去,分給我們享用。所謂“心到佛知,上供人吃”。可是,兩個時辰是很難熬的,於是,我們又免不了起歪作禍。家人走了以後,我們便悄悄地從懷裏摸出幾個偷偷帶去的“二踢腳”(一種爆竹),分別插在神龕前的香爐上,然後用香火一點燃,隻聽“劈—叭”一陣轟響,小廟裏麵便被炸得煙塵四散,一塌糊塗。我們卻若無其事地站在一旁,欣賞著自己的“傑作”。

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哪曉得,早被鄰人發現了,告到了我的父親那裏。我卻一無所知,坦然地溜回家去。看到嫂嫂等在門前,先是一愣,剛要向她炫耀我們的“戰績”,她卻小聲告訴我:一切都“露餡”了,見到父親二話別說,立刻跪下,叩頭認錯。我依計而行,她則“爹長爹短”地叫個不停,賠著笑臉,又是裝煙,又是遞茶,父親漸漸地消了氣,歎說了一句:“長大了,你能趕上嫂嫂一半,也就行了。”算是結案。

我家養了一頭大黃牛,哥哥春節回家度假時,常常領著我逗它玩耍。他頭上頂著一個花圍巾,在大黃牛麵前逗引著,大黃牛便跳起來用犄角去頂,尾巴翹得老高老高,吸引了許多人圍著觀看。這年秋天,我跟著母親、嫂嫂到棉田去摘棉花,順便也把大黃牛趕到地邊去放牧。忽然發現它跑到地裏來嚼棉桃,我便跑過去揚起雙臂轟趕。當時,我不過三四歲,胸前隻係著一個花兜肚,沒有穿衣服。大黃牛看我跑過來,以為又是在逗引它,便挺起了雙角去頂我,結果,牛角掛在兜肚上,我被挑起四五尺高,然後拋落在地上,肚皮上劃出了兩道血印子,周圍的人都嚇得目瞪口呆,母親和嫂嫂“嗚嗚”地哭了起來。事後,村裏人都說,我撿了一條小命。晚上,嫂嫂給我做了“碗花糕”,然後,叫我睡在她的身邊,夜半悄悄地給我“叫魂”,說是白天嚇得靈魂出竅了。

第三,把淺花瓷碗作為貫穿全文的一條線索。

嫂嫂有一手絕活,就是蒸“碗花糕”。跟她的舅爺(在京城某王府的膳房裏混過手藝)學的,又甜又香,外暄裏嫩。平常做的都是兩碗,大家分吃一碗,我獨吞一碗。

那天放學回家,發現嫂嫂不在了,我問母親,母親也不吱聲,隻是默默地揭開鍋,說是嫂嫂留給我的,原來是一塊碗花糕,盛在淺花瓷碗裏。我知道,這是最後一次吃這種蒸糕了,淚水唰唰地流下,無論如何也不能下咽。

一次,我向母親偶然問起嫂嫂留下的淺花瓷碗,母親說:“你走後,我和你父親加倍地感到孤單,越發想念她了,想念過去那段一家團聚的日子。見物如見人。經常把碗端起來看看,可是,你父親手哆嗦了,碗又太重 ”就這樣,我再也見不到我的嫂嫂,再也見不到那個淺花瓷碗了。

第四,嫂子在我的筆下,是作為悲劇人物出現的。所謂悲劇,按照魯迅和莎士比亞的說法,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在嫂子身上有兩層含義:一是她的命運充滿了悲劇色彩。年紀輕輕,丈夫就去世了;爾後改嫁,也很不遂心,過度地操勞,過早地去世。二是,她的改嫁,是她改變命運的轉折點。按照她的本意是不想走的,終日號啕、哭泣。可是,我的父母卻違心地硬逼著她走。他們一直把她看成親女兒,關係處得非常融洽,自然不願她離開。但是,出於道德倫理,總覺得一個二十四五歲的年輕女子,又沒有接續香火的男孩子,讓人家陪著一雙老人守寡在家,實在傷天害理,違背人情,總覺得於心不忍。這樣,就隻好忍痛逼著她改嫁。結果,好心辦了錯事,加大了悲劇成分。那麼,這種悲劇的造成,是壞人幹的嗎?顯然不是。看來,悲劇的產生並不一定都是由壞人、由罪惡的企圖造成的。

三篇文章講述完了,敘述中穿插了一些寫作散文的規則、訣竅、技巧:

捕魚節,強調了兩條:一是立意,一是寫法上要別出心裁;

蕭紅那篇,強調了一要聯想、想象,二要運用對比手法;

嫂子這篇,講了四點:一是要有深厚感情,要感動讀者,先要作者自己感動,二是運用細節,三是找出一條線索,四是作為悲劇人物來寫。

(2011年)